「與其給我一個裝甲師,還不如給我一個突擊炮營!」這話是網上一個流傳比較廣的說法,通常被用來證明德軍對于突擊炮的依賴。有關于這句話的出處目前已經不得而知,不排除是杜撰出來的。但是突擊炮,尤其是最初的三號突擊炮在德軍中的地位卻是毋庸置疑的,在二戰后期的戰役中,三號突擊炮可謂是德軍防御作戰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有時甚至于比88毫米高射炮更加重要。
有關于突擊炮的誕生,其實就不得不提起軍迷圈子里被戲稱為「曼不群」的德國陸軍元帥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因為三號突擊炮的發明者不是別人,正是這位曼施坦因元帥。
時間回到1935年,當時德軍已經是在全力發展裝甲部隊,而對于步兵部隊的重視卻不是很足夠,尤其是可以伴隨步兵快速進攻的輕量化火炮上,幾乎就是空白一片。
故此,曼施坦因建議生產一種裝甲化的機械化炮兵,可以用于支援步兵作戰,并能以直瞄火力壓制敵人的工事和火力點。
這一方案在當時并沒有被采納,主要是以古德里安為首的一批裝甲兵軍官反對此事,認為這是浪費德國的坦克產能。但就實際上來說,曼施坦因的看法不可不謂之正確,甚至于是為德軍解決了大難題。
因為德軍當時主張的「閃電戰」是要求步兵在裝甲部隊突破敵方防線后,對敵防御戰地發起攻擊并擴大和穩固突破口的, 可是步兵們缺乏裝甲部隊的掩護,自身的拖拽式火炮又難以在第一時間到前線進行增援,這就容易為整個戰局留下巨大隱患。
因此,一款能伴隨步兵作戰的「行走火炮」就變得十分重要。
雖然說裝甲兵們都十分反對,但是曼施坦因還是堅定地將自己的計劃推行了下去,并在獨立完成了設計圖紙后,將該方案上交給了德國陸軍總部。
如果從外形上來看,曼施坦因所提交的設計方案其實就是把三號輕型坦克的炮塔去掉改為固定式戰斗室,并在里面塞了一門75毫米短倍徑火炮,說白了就是讓大炮能夠長腿自己跑,同時又因為裝甲的保護而不易遭到敵軍反坦克火力的打擊。
整個設計非常簡單,如果要量產的話并不是很難。
曼施坦因的設計在德軍內部掀起了軒然大波,古德里安等人仍舊是持反對態度,但是德國陸軍總部和德國元首希特勒都同意了,所以這「行走火炮」方案也就順理成章地推進了下去。
在1940年1月這種「行走火炮」被正式定名為三號突擊炮,全車設計和生產工作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最終,在1940年5月法國戰役爆發前,德國已經擁有了30輛三號A型突擊炮,而它們接下來所要承受的就是法國戰場上的考驗。
生產出來的三號A型突擊炮初期型號, 車體長度只有5.38米,車體寬度為2.92米,車體高度則為1.95米,正面裝甲厚度50毫米。論及大小的話,它沒有比三號中型坦克大多少,論及火力方面也就和當時的四號中型坦克一樣, 僅僅是配備了StuK 37型 72毫米L/24坦克炮。
這種短倍徑火炮的威力有限,基本上就是近距離上才能發揮出有效作用。德國裝甲部隊反對三號突擊炮的生產,也是因為他們覺得三號突擊炮的功能和四號中型坦克重疊。
但是,相較于四號中型坦克,三號突擊炮的造型更為低矮,避彈性能要優于四號中型坦克。 而且相比于隸屬于裝甲部隊的四號中型坦克,三號突擊炮因為隸屬于步兵部隊指揮,可以更好地支援步兵作戰,在啃下敵方堅固工事和陣地時,三號突擊炮所能發揮的作用是要超過四號突擊炮的。
而且,三號突擊炮的造價和工時都低于四號中型坦克,所以三號突擊炮在理論上的生產效率也要高于四號中型坦克。
而試生產的首批30輛三號A型突擊炮,在法國戰役期間編組了5個突擊炮連,分別是第640,659, 660和665突擊炮連,并投入到了法國戰役之中。其中第640突擊炮連隸屬于大德意志師,后改稱為第16突擊炮連。
在突破「魏剛防線」的戰斗中,三號突擊炮證明了自己的優勢,成功地拔除了法軍據守的多個依托村鎮為中心點構筑的環形陣地。在三號突擊炮部署的區域,步兵突破法軍防御陣地的速度遠高于沒有三號突擊炮的區域。
在法國戰役獲勝之后,三號突擊炮被視為是步兵在戰斗中比坦克更優秀的支援力量,而三號突擊炮則進入了高速生產階段,并有多個從B型到E型的多個改型。
然而,此階段的三號突擊炮的沒有什麼較大的升級,僅僅是在防護性能等方面做了一些微調,主炮仍舊是那一門75毫米短倍徑火炮。 也就是說,截止到蘇德戰爭爆發時,三號突擊炮所承擔的都是支援步兵的任務。
在隨后爆發的蘇德戰爭中,德軍遭遇了嚴重的坦克危機——蘇聯列裝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讓人望而生畏,德軍主力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顯得難以招架。雖然在大局上,德軍仍舊是保持了高速進攻的態勢,可是蘇軍裝甲部隊零散的逆襲也讓德軍苦不堪言。
而三號突擊炮在此時就被迫承擔起了反坦克任務,通過預先設伏等方式,三號突擊炮的75毫米短倍徑炮能夠在500米內擊穿T-34中型坦克,或是在150米距離內對KV-1重型坦克造成損害。
在莫斯科戰役結束后的1942年3月,德國方面推出了三號突擊炮的升級型——三號F型突擊炮, 與之前的數個型號不同,這一批次的三號突擊炮換裝了StuK 40型75毫米 L/48火炮,這是一種長倍徑火炮,其目的不再是單純的局限于支援步兵突破敵方工事,而是為了有效地迎擊蘇軍的裝甲力量,尤其是迎擊T-34中型坦克。
在蘇德戰爭從閃電戰轉變為一種讓人難以琢磨的拉鋸戰之后,德軍必須考慮擴大自己的反坦克力量,而造價低廉的三號突擊炮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在實際的作戰中,三號突擊炮能夠有效利用自己低矮的優勢,將自己隱蔽在不易發現的炮位之中,在蘇軍裝甲部隊逼近陣地時突然開火。 其配備的75毫米長倍徑火炮在5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96毫米厚的裝甲,10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85毫米厚的裝甲。
而在防護性能上,三號F型突擊炮也有顯著的提升,其正面裝甲提升到了80毫米,進一步加強了它的防護性能,可以更好地與蘇聯裝甲部隊交戰,且自身的損失也將被進一步降低。
而有關于三號F型突擊炮的表現,我們可以從斯大林格勒戰役略見端詳, 由德國軍士長庫特·普弗瑞德納指揮的一輛三號F型突擊炮在20分鐘內擊毀了蘇軍9輛T-34中型坦克,而自身沒有遭到任何的損失打擊,這九輛T-34中型坦克幾乎沒能做出任何有效抵抗。
三號突擊炮的反坦克能力已經在實戰中得到體現,而德軍在隨后生產的三號G型突擊炮,則是三號突擊炮的最后一個型號,在日后的戰爭中則成為了德軍陣地防御力量的支撐與核心,哪里有三號G型突擊炮,哪里就能守住陣地。
事實上,三號突擊炮的反坦克戰果驚人,截止至戰爭結束時,三號突擊炮共擊毀各型坦克超過兩萬輛,其中大部分都是蘇聯的T-34中型坦克,說其為T-34中型坦克的克星都不為過。僅僅是德軍的第667獨立突擊炮營在1942年8月到1943年11月的累計戰果,就已經是高達1000輛各類坦克。
由此可見,三號突擊炮確實是無愧于他的聲名,它也確實是可以有效抗擊蘇聯裝甲部隊,只要有它屹立在陣地上,蘇軍就不可能突破陣地,只能落得一個折戟沉沙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