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為什麼人類的 大腦會得到發育嗎?就是因為在大約在兩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開始 吃肉了。
吃肉能夠促進大腦發展
地球上的物種數量從幾十億年前到現在已經少了很多,就目前而言,估計 每小時就有3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一天也就是 72個物種,這些物種的滅絕原因不乏 有人為的參與。
地球上還有多少種動物?哪些動物因人類而滅絕?這些滅絕動物會給地球帶來什麼影響?人類從這些滅絕動物身上能夠吸取哪些教訓?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被人類吃到滅絕的動物有哪些?究竟是哪一種動物在不到百年的時間就從 50億只被吃到 1只也不剩?
可愛的動物們
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地球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從地球誕生至今,動物的種類多到 難以完全記錄。不管是滅絕的,未發現的,還是現存的都很難有一個準確的數字記錄。目前我們對物種族類的劃分可以分為門、綱、目、科、屬、種,基于金字塔模型,科學家推測出了地球上大約有 777萬種動物。
這龐大的動物種類,隨著地球的演化,很大一部分都 已經滅絕。而如今這些動物種類每天都在滅絕和被發現中。其中一些動物好不容易 活到現在,可能還沒被發現就已經滅絕,而還有一些動物則是 歷經艱難的進化過程,存活至今,卻沒逃脫 人類的魔爪。
地球上部分動物種類
為什麼動物會大量滅絕呢? 人為原因和自然原因哪個的比重更大?或許在人類文明發展之前,大部分的動物滅絕都因 自然災害和自身進化有關,比如自大約24億年起,地球就已經經歷了 10次物種大滅絕,大量的動物在毀滅性的自然災害面前還無還手之力。
代表性的五次生物大滅絕
雖然目前的自然災害沒有上億年前的規模龐大,但是還是有一些野生動物物種會 因特大災害滅絕,比如1999年發生在長江流域的 特大洪災,導致一些生活在平原和丘陵地區的動物走向滅絕。而在進化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動物因為 自身的原因走進了進化的死胡同,比如物種 特化和遺傳衰竭就是導致滅絕的內在原因。
在現代社會, 人為導致的動物滅絕似乎 更為常見。相比過去,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地球環境似乎要更加適合動物生存,很難出現之前導致大批量動物滅絕的特大災害。但同時,人類也開始更多地 插手動物進化的過程,大量的動物因某些人為原因而滅絕。
在人類的干預下東袋貍在1940年全部滅絕
比如毫不節制地捕食、大規模地侵占動物的生存空間、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導致環境污染和自然災害等。其中 亂捕濫獵,是導致很多動物滅絕的 直接原因。今天我們盤點的幾大滅絕動物,就是 被人類吃光的。
1914年,地球上最后一只 北美旅鴿「瑪莎」在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動物園逝去,從那以后,地球上 再也沒有這一動物的蹤跡。北美旅鴿曾經是世界上 數量最多的鳥類,在歐洲人來到北美大陸之前,天空中盤旋的旅鴿在遷徙的時候都是黑壓壓一片。
攝于1914年照片的名字叫:最后一只旅鴿
據不完全統計,從16世紀到19世紀,北美旅鴿的數量達到 30億只-50億只,占北美大陸鳥類總數的 25%-40%,數量尤其龐大。但是從19世紀開始,這些北美旅鴿的數量就開始驟減,直到 1900年,唯一一只野生北美旅鴿也殞命。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原本數量達50億只的北美旅鴿究竟是如何在百年不到的時間里 淪落到一只都不剩的境地。
北美旅鴿的至暗時刻
17世紀,歐洲人首次來到北美大陸,他們發現在冬季降臨之前,成群結隊的鴿群在遷徙的時候,幾乎可以 遮住太陽好幾個小時,最大的鴿群涵蓋面積幾乎可以達到 25萬平方公里,是江蘇省面積的兩倍還多。
曾經遮天蔽日的旅鴿
于是初來乍到的歐洲人在還未熟悉環境時,就盯上了這群數量龐大的北美旅鴿。北美旅鴿是鴿類中 身體較細長的一種,由于它們在遷徙的時候 十分聚集,所以歐洲人在獵殺它們的時候 十分容易。這些旅鴿的肉質很是 鮮美,羽毛還可以用來做成枕頭和保暖衣物,具有 極高的商業價值。
在那之后,北美旅鴿就迎來了「鴿史」上的 至暗時刻。步槍、機槍、大炮、捕鴿網等等,所有能夠用捕殺旅鴿的工具全部用上。由于數量太大,獵殺的旅鴿根本吃不完,人們甚至會將旅鴿 拿來喂豬。
獵殺旅鴿
到十八世紀,美洲人口不斷發展,對肉食的需求量增大,大規模的捕殺活動 更加肆無忌憚了。到19世紀40年代,美國的鳥類觀察組織已經發現旅鴿的數量在 大幅度下降了。但是當他們提出要 保護旅鴿的時候,竟然遭到俄亥俄州立法會的 拒絕,理由是「旅鴿數量龐大,棲息地四處都是,覓食地寬敞開闊」。
就這樣北美旅鴿仍然遭受大量的捕殺,1978年,生活在密歇根州的派托斯基北美旅鴿,每天都在 以5萬只的數量銳減,持續時間長達 5個月。后來,鴿群蔽日的現象已經 不多見了。直到1897年,密歇根州才決定立法保護,但此時已經 為時過晚,北美旅鴿的數量早已不似從前。從19世紀50億只的鴿群,到1914年最后一只北美旅鴿的離世,還 不到百年時間。
永遠活在回憶里的北美旅鴿
在北極曾經生活著一種長得 酷似企鵝的動物,它就是已經被人類吃到滅絕的 大海雀。
在人類來到北大西洋沿海之前,大海雀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 500萬年,但是從人類發現它們到滅絕, 也不過百年時間。
大海雀是屬于鸻形目海雀科
在航海家發現大海雀之前,尼安德特人就已經開始獵殺它們。大海雀的肉質鮮美、蛋也是普通雞蛋的 三倍大,羽毛更是可以做成 衣服和枕頭。但是那個時候的獵殺,并沒有對大海雀這一物種的數量造成威脅。
直到16世紀航海家們來到這里,而此時紐芬蘭群島的漁場資源也吸引了大量的漁船光顧,于是這些既 不會飛也不怕人的大海雀很快就成了人類的獵殺對象。
渾身是寶慘遭獵殺
17世紀,大海雀的數量驟降,此時連它們的 標本也變得十分具有收藏價值。這時人們已經不是為了吃而捕殺大海雀了,而是 出于獵奇和其金錢價值。1844年,世界上最后一對大海雀 被人活活掐死,而它們正在孵化的 蛋也被踩碎。
這個跨越了百萬年的物種,終生以 一夫一妻的方式生活,每年只會 產一次卵,它們繁殖的速度根本就趕不上人們獵殺的速度。
大海雀是北極動物悲劇代表
生活在 海里的牛,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怎麼聽過,畢竟我們知道得最多的就是 海豹、海獅這一類動物。但是曾經有一種動物,可以說是除鯨魚之外最大的海洋哺乳動物了,它就是 特斯拉大海牛。但是自18世紀被人類發現之后,它們就坐上了超大馬力的滅絕之車。
斯特拉大海牛體長7-8米,重3-4噸
1768年,這個正在白令海的亞洲海岸附近的 海面上換氣的龐然大物吸引了探險隊的目光。當時探險隊正被困在小島上,特斯拉大海牛的出現無疑能夠 解決他們的食物問題。特斯拉大海牛的性情 十分溫順,并且行動十分 緩慢,因此很容易就被獵殺了。
特斯拉大海牛還經常十幾頭或幾十頭一起行動
一只特斯拉大海牛的肉就足夠船上的船員 吃一個月了,而且它的皮毛還可以用來 修補船只,于是探險家們踏上了回去的路途。
之后特斯拉大海牛的消息傳到了當地商人的耳朵里,于是大量的獵人涌入了白令海地區。
原本人們發現特斯拉大海牛的時候,數量就 只有一兩千只,結果 僅僅27年后,特斯拉大海牛就從地球消失了。
被無情獵殺的特斯拉大海牛
盡管物種滅絕是一個 自然過程,但是人類的捕食無疑是 加快了他們滅絕的速度,人們不應該因為一時的需求就全然不顧整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目前世界上還有 大量的瀕危動物,好在人們的保護意識已經逐漸加強,才不至于出現更多因人類食用而滅絕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