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范圍史無前例,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從歐洲直至亞洲幾乎無一幸免,多達20億人口被迫卷入戰爭,61個國家和地區牽涉其中,并且戰爭導致大約有9000萬人傷亡,至少5萬億美元付諸東流,全球經濟遭受重創,堪稱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為此世界各國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但有一點不得不說,雖然二戰帶給人類的是災難性的創傷,但在客觀上卻進一步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出現了原子彈、重炮等威力巨大的殺傷性武器,航空技術領域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
原子彈的橫空出世,不僅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進程,也讓世界各國看到了美國真正的軍事實力,正因如此,很多國家戰后紛紛改變了軍事武器的研究方向,戰略部署也開始轉向現代化戰爭。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最后一個投降的法西斯國家,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下的那兩枚原子彈直接粉碎了日本試圖「反敗為勝」的信心,隨后日本宣告投降,這也就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終于結束了。
至今可能很多人都認為,導致日本投降的原因就是美國投射的那兩枚突如其來的原子彈,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我們一直都被騙了。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日本盛行武士道精神,很多日本年輕人深受武士道精神影響,所以在戰場上一直英勇作戰無所畏懼。
要知道,二戰時日本的戰斗力和軍事實力十分強大,但在太平洋戰役中卻以失敗收場,日本海軍損失殆盡,國內經濟更是苦不堪言,整體陷入一塌糊涂的危險境地,盡管如此,日本依然沒有投降的打算,而是提出了一億玉碎計劃,鼓動國民支持戰爭,這也導致了在之后的硫磺島戰役中美軍傷亡慘重,戰損比幾乎達到了一比一的局面。
當時的日本已經窮途末路,而美國投放在日本上空的兩枚原子彈更是像「烈火」一般燒焦了日本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說實話,那個時候美國投放的原子彈還沒有現如今核武器這樣的強大威力,日本之所以選擇投降是因為日本政府不能確定美國到底還有多少枚這樣的原子彈。
美軍揚言,如果日本依然不投降,那就每天朝日本本土扔一枚原子彈。
如果日本受到大量原子彈的襲擊,如「暴雨般」的轟炸,日本自然沒有與之抗衡的能力,甚至會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后果。
在戰爭失敗還是民族存亡的關鍵選擇上,日本最終還是選擇了后者。
說到底,其實并不是那兩枚原子彈使得日本投降,而是日本對美軍原子彈的數量無法預估,所以只能選擇最穩妥的方法來選擇生存下來。
那麼,大家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