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當中,為什麼百萬蘇軍可以守住,莫斯科,但是百萬德軍卻無法守住柏林呢?我們看看德國戰史是怎麼說的。魯道夫·霍夫曼在《第二次大戰的決定性戰役》對莫斯科戰役進行了分析。
在戰略上來說,如果德軍可以粉碎蘇軍的抵抗,那麼,就可以集結所有力量讓英國屈服。同時,改善德國和意大利軍隊在北非的劣勢,掌控北非整個沿海地區,以便從海上、空中控制地中海。為了進行這樣一場宏大的戰役,德國將調動所有可以集結的精銳部隊。
其中,包括南方集群1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北方集群3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還有在基輔的第2裝甲集群等大批裝甲坦克部隊配合步兵集團軍對莫斯科進行打擊。其中精銳的第2裝甲集群將突入一個比較薄弱的防御地帶,直接向莫斯科方向進行大縱深突破。
但是,德國人卻遇到了三個困難,第一就是鐵路運輸非常混亂。特別是德軍的必經之路波蘭的鐵路系統處于崩潰的狀態。波蘭人從來沒有計劃過支援數百萬軍隊去進攻蘇聯,因此波蘭境內的鐵路系統無法長時間支持這樣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而1945年,蘇軍進攻德國本土的時候,則出動大批工程人員修復和擴建了波蘭的鐵路系統。這種百萬大軍的行動,光靠幾條公路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完善的鐵路系統,鐵路部門還要有復雜的調度能力。沒有大規模鐵路調度經驗、缺乏河流橫渡能力、后勤過于龐大臃腫,都不利于大陸縱深作戰。
第2個原因就是,蘇軍是單線作戰,蘇聯和日本簽署了條約,因此從遠東地區調動了至少34個精銳師抵達西線對抗蘇軍。而蘇軍又把數十個新兵師送到遠東地區的堡壘地域對峙日軍,在兩個方向都做到了平衡。德軍發現,這些遠東蘇軍戰斗力明顯非常強,遠東蘇軍的抗戰意志更強了;遠東蘇軍不再象以前在西線遇到的蘇軍那樣不行往往就投降,這些遠東蘇軍都是浴血奮戰直至被殲滅。
而德國已經投入了所有的預備隊,而在南斯拉夫,北非,法國等地的軍隊則無法調動。在武器方面,越來越多的T-34坦克投入戰場,而德軍的1號,2號和3號坦克和反坦克炮對付起來非常費勁。
雖然,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稱在進軍莫斯科的道路上,殲滅了蘇軍8個集團軍,大約86個師,俘虜附近67萬人。但是,德軍從開戰以來也損失了56.4萬人,相當于總兵力的16%。尤其是打頭陣的精銳部隊損失比例更大,
德軍前沿所有步兵師都減員二千五百人左右,即相當實有兵力的三分之一。裝甲部隊的步兵力量減少了百分之五十左右,裝甲團的戰斗潛力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因此,平均起來,一個裝甲師只有正常兵力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等到莫斯科城下的時候,那支德軍已經到了強弩之末了。
而1945年的柏林戰役則完全不同,德國人已經沒有后方了,整個德國都被盟軍四面圍攻。德國的石油設施和軍工廠都已經被美軍戰略轟炸摧毀。蘇聯人可以集結所有主力投入戰斗,包括,羅科索夫斯基的1個坦克集團軍,5個合成化集團軍,朱可夫的3個坦克集團軍,8個合成化集團軍大約200萬蘇軍一起投入戰斗。
而德國人的預備隊只能從空軍地勤,高射炮防空部隊、海軍和黨衛軍機關單位拼湊出編成12個師充當主力軍。這些人員最多只能裝備手榴彈和輕機槍,而且數量可能微不足道。這些人多數根本不能用來實施進攻,又未經過組織,裝備也很差。
朱可夫和科涅夫的部隊在柏林東西兩面會師,柏林已完全被包圍。蘇軍在周圍架起了25000門大炮,平均每一英里近1000門火炮,向柏林傾注了二萬五千噸炮彈。一個星期以后,戰斗到在5月2日,柏林殘余守軍被迫向蘇軍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