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戰爭片:揭露慘無人道的東烏戰爭,婦女兒童被無差別攻擊
俄烏戰爭毫無疑問是眼下最火熱的話題,但不少人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歷史遺留問題都是一知半解,或許這部電影能夠解答觀眾的一部分疑惑。
戰爭片《烈日陽光》,于2021年8月在俄羅斯上映。
2014年東烏地區沖突爆發,我們僅能從新聞上得知那里戰火紛飛,卻不知道當地到底是什麼情況。
舉個例子, 有些人為了逃離被摧毀的家園,寧愿搬進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附近廢棄的房屋居住。
切爾諾貝利周邊至今仍有大量殘留輻射,草木土壤水源都無幸免。
但對于他們來說,遭受輻射緩慢死去,也好過在家鄉朝不保夕。
這是何等的無奈與悲慘。
所以說東烏地區的戰爭場面,用人間煉獄來形容毫不為過。
《烈日陽光》里的故事,就是這場戰爭的冰山一角,全片以平民視角來展現。
被屠戮的小村莊
自烏克蘭東部沖突伊始,男主角弗拉德·諾沃日洛夫(后文簡稱弗拉德)察覺到了危險。
趁著還未完全亂起來,他就和鄰居組隊開車前往邊境,試圖投靠俄羅斯的親友遠離紛爭。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幫匪徒拿著破舊的槍械洗劫村莊。
眾所周知,動亂地區,通常會出現介乎于交戰雙方之間的匪徒勢力,他們不服務于任何一方,利用混亂環境燒殺掠奪無惡不作。
他們闖入一戶人家,殘忍斬殺了男主人,接著進屋抓住女主人,拖向里屋強暴。啼哭的嬰兒也被他們當場摔死。
第二戶人家也沒有逃過劫難,匪徒從背后開槍擊倒孕婦,并殘忍地朝她的肚子開槍。
這兩段屠殺村民的鏡頭讓人非常不適,甚至反胃。
很直觀地感受到了戰亂下平民所面臨的血腥和恐懼。
弗拉德和鄰居們開車正巧路過此地,他們不知道村莊剛剛遭受過血洗,準備下車補給一些食用水。
當看到院子里的血跡和井里的尸體時,弗拉德預感不妙,趕緊拉著老婆兒子往車的方向跑。
卻目睹了車上的鄰居們被一個接一個的殺害。
他們一家三口僥幸躲過了匪徒追擊,還在藏身的小倉庫里順便救出了一個小女孩(她剛剛失去了所有的親人)。
找到一輛無主的小車,在槍聲中瘋狂逃竄。
慌亂中連后面拉的草料都來不及卸下。
滯留邊境,直面沖突
弗蘭德好不容易帶著大家逃到了邊境,卻被告知邊境已經被基輔派兵封鎖,無法離開。
帕夏是當地民兵組織的首領,他安頓好了弗蘭德的家人在自己的母親家里,勸說弗蘭德加入戰隊,共同對抗敵人。
因為很多民兵都沒有受過正規訓練,帕夏希望弗蘭德能夠利用自己的作戰經驗帶一帶這些孩子。
弗蘭德曾經參加過阿富汗戰爭,親身體驗過戰場的血腥殘酷,受到了嚴重的精神創傷。
他發誓不再觸碰武器拒絕加入戰隊,帕夏也沒有為難他,讓他先做救護車司機,等待邊境開放。
剛成年的兒子身處這樣的環境,難免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他喜歡聽關于戰爭的新聞,認為燃燒彈投向平民區的事情很有趣,卻不曾想過那些被燒死燒傷的人們有多痛苦。
甚至天真的請求父親,要加入當地民兵隊,還嘲笑父親是個懦夫。
父親勸說無果,只好帶著他去剛剛被轟炸過的地方,親眼看看戰爭有多殘酷。意料之中,兒子根本無法接受眼前的慘狀,嘔吐不止。
兩位老兵的困惑
這里每一天都在上演無數回同樣的慘劇,數台救護車奔波不止,新的尸體和傷員不斷增加。
而制造這一切的,就是烏克蘭組織起來的「志愿營」。
他們大多是一些自愿參戰的熱血青年,毫無作戰經驗,任務則是遠程轟擊盧甘斯克民兵控制的地區,無論是否平民都會遭受到無差別轟炸。
目的就是給平民造成巨大傷亡以迫使當地武裝投降。
盧卡由于妻子與他失婚,心情非常沮喪,經常去酒吧買醉。
在旁人的蠱惑下,他覺得自己的人生終于有了新的方向,糊里糊涂地參加了志愿營,并擔任志愿營的指揮官。
志愿營每天都在用迫擊炮和火箭炮轟擊平民地區,甚至空軍還時常發動空襲,導致平民大量傷亡。
盧卡目睹志愿營殘忍虐待抓捕到的平民(這些平民堅持說俄語),內心產生了動搖。
他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
直到他們被民兵隊襲擊和俘虜……
盧卡認出了弗蘭德,他們是一起去過阿富汗的戰友。
弗蘭德不愿意加入戰斗,是想要帶著家人遠離戰火。
盧卡加入志愿營,是想要保護其他人的家人。
他們都是為了家人,卻處在不同的立場。
經過幾次交談,弗蘭德認為盧卡只是一時被迷惑,向帕夏申請留下盧卡在此幫忙。
在醫院,盧卡看到了不斷被運進來的傷員,他們大多是普通百姓,有老人、婦女、孩子。
他終于意識到了什麼。
但真正讓他崩潰的是,帕夏一家被多枚迫擊炮擊中,包括弗蘭德的妻子和兒子,所有人都當場失去了生命,滿身鮮血地倒在了廢墟里。
盧卡感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撥打前妻電話無人接聽后,絕望地朝著自己的腦袋開了槍。
弗蘭德看到自己想要保護的家人全都倒在了血泊里,難過到無以復加。這才下定決心要拿起武器對抗。
可是帕夏告訴他:你現在才來加入,已經晚了,我們只剩下500個戰士,而對方已經開始組織雇傭軍前來盧甘斯克了。
「 他們有坦克飛機,而我們只有少到可憐的人和武器。」
弗蘭德沒有了家人,再無牽掛,他仍然要求加入民兵組織,想要和大家作戰到最后一刻。
至少,那個被他救出來的小女孩還活著。
雇傭軍坦克
都是一起參加過戰爭的老兵,他們尚且有了不同的立場和困惑,更何談那些初出茅廬的青年。
戲劇性的反差
整部電影的完成度都非常好,烏克蘭的大草原美輪美奐,而花叢中蹣跚著一位渾身鮮血的男孩,視覺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就是之前被關在木籠子里的人)。
看到這里,悲傷突然涌上了心頭。誰會想經歷這樣的事情呢。
志愿營里的一個青年在值崗的時候,偷偷跑到小鎮上看望他的女朋友,當他感受到鎮上的祥和平靜時,才知道他們「驅逐俄羅斯人關閉邊境」,竟然是給無辜平民制造災難。
而他和其他很多小伙伴加入志愿營的初衷,只是覺得拿起槍更像個男子漢。
在親眼所見和女友感化下,這位年輕的士兵決定戰爭結束后留在小鎮: 我要和你在一起,不去歐洲了,是的,在歐洲,沒有幸福。
女友開心地笑起來,倆人在幸福鎮的路牌旁邊深情接吻。
然而在如此甜蜜的場景下,來自志愿營的一枚迫擊彈落在了他們身邊……發射炮彈的,正是和他朝夕相處的伙伴們。
而這兩位伙伴,只是因為有兩天沒發射炮彈了,手癢癢。
隨意一發,輕易就葬送了兩個年輕人的幸福。
戴著眼鏡的胖老師,在學校教孩子們唱歌,他們唱著:美麗的遠方,不要對我殘忍……
老師滿意地擦了擦眼鏡走開,頃刻間一枚炮彈從天而降,正巧擊中了教室。
電影中的歌聲逐漸變得遙遠,炮彈仍然密集落下。
救護車的鳴響,家長們的哭聲,以及被蓋上白布的孩子們……
幸存的胖老師被扶上救護車,他眼神呆滯地說:我還有課,你不明白,孩子們還在等我。
過了許久,他才醒悟過來,哽咽不止。
傷愈后的胖老師決定參加民兵組織,哪怕年事已高,他也想要拿起槍為學生們討回公道。
電影結尾也有個對應的鏡頭,神秘小隊拾起地上被炸裂的眼鏡:他視力這麼差,是怎麼開槍的。
說到這個扭轉局面的神秘小隊,片中并沒有給出他們確切的身份。
他們年紀偏大,裝備精良,作戰手法也非常嫻熟,并且對地形十分熟悉。
鑒于是俄羅斯拍攝的電影,這個小隊是什麼身份,大家也能夠心知肚明了。
直到電影結尾,才拔高到真正的決策層面,點出這場戰爭背后的謀劃以及他們的立場。
頗有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味。
然而那些無辜的人,再也無法醒來。
從平民角度來看東烏戰爭,眼前所見皆是瘡痍,是一個個家庭的離散、生命的消失,普通人的夢想化為灰燼。
從他國角度看這部電影,更會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對我們的安全環境心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