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分別在切斯特•尼米茲上將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的率領下,在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兩條戰線上勢如破竹地推進。日本人「包含千島、小笠原、內南洋(中西部)及西部新幾內亞、巽他、緬甸」的絕對國防圈岌岌可危。
▲ 絕對國防圈
馬里亞納射火雞大賽
▼
地處絕對國防圈上的馬里亞納群島戰略地位重要,奪取了這里,美軍的B-29戰略轟炸機就可以襲擊日本本土。為確保全勝,尼米茲派出了手下的得力干將、中途島后始終表現優異的雷蒙德•斯普魯恩斯將軍指揮擁有15艘航母的第五艦隊出戰。
日本方面,退無可退的聯合艦隊孤注一。新官上任的司令長官豐田副武大將發動了「阿」號作戰,期待小澤治三郎中將指揮9艘航母組成的機動部隊能夠重創美軍。
此時,日軍在航空兵領域已不占優勢,這一點軍部和聯合艦隊都心知肚明,但日本人仍然期待著能夠取勝,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仍然擁有先手。
▲ 零式戰機
所謂先手,是指日本零式戰機因為機身較輕、靈活輕便,具有航程上的優勢,戰斗半徑可以達到400海里,而美軍飛機則只有250海里。利用這個優勢,機動部隊的航空母艦可以在遠離敵人攻擊范圍時便發動突然襲擊,珍珠港以來的歷次航母作戰經驗顯示,這種突然襲擊在航母對戰中優勢巨大。
然而,事情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經過兩年多的戰爭洗禮,美國的綜合國力已逐漸顯現出威力,美軍獲得了脫胎換骨般的重生。在馬里亞納群島,等待日本人的是他們根本無法想象的對手。
最終,這次歷史上空前絕后的航母大決戰,呈現出一邊倒的尷尬結局。
聯合艦隊期待再現對馬海戰的輝煌勝利,卻遭到了美國人單方面的屠殺。在1944年6月19日中午,僅僅一次交鋒中,日軍就有70架飛機被擊落,而幾乎沒有給對手造成任何實質性傷害。一名興奮的美國飛行員喊出了太平洋戰爭中最著名的台詞之一——「這他媽真像是以前的射火雞大賽!」
▲ 1944年6月19日的空戰
這句話也成了菲律賓海海戰(日軍稱為馬里亞納海戰)最經典的注解。
那麼,是什麼讓日本人的計劃最終落空?美國人究竟是靠什麼抹平了艦載機航程上的差距?
答案是,這是科學技術的全面勝利,是綜合國力的全面體現,太平洋戰爭進行到這個時候,美國的強大已經展露無余。
戰斗機與飛行員
▼
零式戰機在戰爭開始階段的確占據優勢,但這種優勢遠沒有想象中巨大,事實上,日軍精英飛行員的作用可能和戰機本身的技術優勢同樣重要。隨著精英飛行員在太平洋上多次鏖戰中消耗殆盡,日軍在空中的勝算已經大大減小。由于缺乏燃油,日本年輕的后備飛行員們嚴重缺乏訓練,飛行經驗十分欠缺,連艦上起降操作都有困難。
▲ 安參加戰斗的大部分日軍艦載機飛行員都是二十出頭的青年
相應的,美軍每一名上陣的飛行員都經歷了兩年以上的嚴格訓練,在每人身上投入的訓練經費達到了驚人的7萬5千美元,這對物資嚴重匱乏的日本來說是完全無法想象的。
而零式戰機本身也在美軍新一代飛機面前遜色了許多。零戰在問世時,是以速度和機動性為最大特點,在空中戰斗中,零戰往往利用這一點克敵制勝。
在日本人的戰爭哲學里,防御是絕對的貶義詞,這一點在零戰身上也有體現。為了能夠達到更快的速度,完成更加機動的轉彎,零戰甚至在駕駛艙和油箱這樣的重要部位都放棄了裝甲,這就導致它一旦被擊中,就很難幸存下來。
戰爭初期,憑借高人一籌的飛機性能和飛行員的嫻熟技藝,這種缺陷尚不明顯,可到了1944年這個時間點,零戰的脆皮屬性就暴露無疑了。
6月19日,美軍升空迎戰零戰的是新一代的F6F地獄貓戰機。與對手相比,地獄貓在動力和機動性方面已具備優勢,而且駕駛艙座椅背后安裝了防彈鋼板,油箱上包有厚厚的一層防彈橡膠,這就讓它擁有了強大的戰場生存能力。
更好的飛行員與更好的飛機,數量上也同樣占據優勢,這一仗美國人想輸都難。日本人唯一的優勢就是所謂的「先發制人」,可惜這一招在美軍新一代的艦載雷達面前,已經化作了鏡花水月。
▲ 航母上的F6F戰機
艦載雷達與戰斗信息中心
▼
1944年6月19日凌晨4點20分,小澤治三郎派出了43架偵察機,試圖全面掌控美軍艦隊的動向。到這天清晨,小澤已掌握道美軍艦隊的動向,知道美軍處于機動部隊的打擊半徑內,也知道自己還沒有進入美軍的攻擊范圍。與此同時,斯普魯恩斯卻對機動部隊的情況仍然一無所知。
8點30分,小澤派出了栗田健男前衛艦隊的69架飛機進行第一波進攻;8點56分,從主力的甲隊派出最大的一波攻勢共128架作為第二波;10點整從乙隊派出47架飛機作第三波;11點整又從甲乙兩隊發出82架飛機作為當日上午最后一波,四波共326架,企圖以大量的戰機一舉擊敗美軍第五艦隊。
到這一步,日本人的計劃都在完美地執行著。
在日軍航母上,人們歡呼著「萬歲」,等待飛行員們返航帶來勝利的消息。按照以往的經驗,這種先發制人的突然襲擊,肯定能取得巨大勝利。美國人在中途島就是如此取勝的,在日本人看來,這次輪到他們贏了。
然而,9點50分,就在日軍第一波進攻還在200公里之外時,美國艦隊的雷達已經洞悉了日軍飛機的動向。美軍迅速做好迎戰準備,10分鐘內,240架戰機升空。日本人期待的突然襲擊徹底落空了,當日本飛行員信心滿滿地飛到美軍艦隊上空時,發現美國人的戰斗機早就嚴陣以待,等著他們自投羅網。
缺乏經驗的日本飛行編隊很快就被沖散,他們毫無可能靠近航母進行攻擊,甚至無法對近在咫尺的其他艦船造成有效傷害。
▲ 戰斗中日軍飛機被擊落
這天清晨,雷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普遍裝備雷達之前,海軍的預警主要依靠肉眼,當然無法觀察到視距之外的敵人來襲。即便是在最佳的天氣條件和最好的運氣下,留給防守一方的反應時間也完全不足以完成一次全面的戰斗機升空。
為配合雷達作戰,美國艦隊還專門設置了戰斗信息中心(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簡稱CIC)。在旗艦列克星敦號上,有上百名雷達兵負責處理電子訊息,并與艦隊機群協調作戰,大大提升了作戰效率。
美軍已經逐漸邁向現代海戰,而聯合艦隊仍固守明治時期的《海戰要務令》,這本被日本海軍視為圣經的作戰指南也成為他們衰敗的象征。
美軍新一代的雷達性能優越,不僅可以偵察來犯敵機的數量,還能測算飛行速度和高度。日本人也有雷達,但是他們并不重視這種防御裝置,性能差強人意,只能知道敵人大致的方位和距離,操作起來還十分困難,甚至需要士兵用手去調節天線角度。這樣的雷達在戰斗中當然沒有什麼用處。
▲ 美國軍艦上的雷達
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決勝,在這一點上,美國人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在幾年前,他們就能夠通過破譯的日軍電報,準確判斷出中途島海戰的發生;如今,他們把信息的優勢擴大到了以秒計算的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因此贏得了戰術上的主動。
變時引信防空炮彈
▼
只有少數日軍飛機沖破了美軍護航戰斗機的攔截,但在接近軍艦時,等待他們的是更加殘酷的炮火洗禮。美軍的炮彈以前所未有的精準度在日本人身邊炸開了花,一架又一架飛機冒著火光一頭扎進了海里。
幸存下來的日本飛行員回憶,這是一場完全失去希望的戰斗,在距離軍艦還有3500米的距離,尚未進入投彈姿態時,飛機就陷入了可怖的炮火之中。炮彈在近距離爆炸,飛機被彈片扯碎,還能繼續控制飛機的飛行員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不停閃躲。
▲ 太平洋艦隊上空密集的防空彈幕
這是炮彈上裝備的VT引信(VT指Variable Time,即「變時」)的功勞。它通過無線電探測目標,將炮彈的威力提升了一個檔次。VT引信的作用是在炮彈發射出去后,向周圍15米范圍內發射電波,一旦偵測到范圍內有目標,就會爆炸。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不直接命中目標,碎片和沖擊波也會對敵機造成致命損傷,從而完成保護艦船的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變時引信是在民間力量的主導下研發完成的,體現了美國社會超高的綜合科技水平。早在1940年6月,羅斯福總統即發布總統令,要將民間科學力量引入國防服務中。受此影響,大批科學家投入到軍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變時引信主要就是卡內基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卡內基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完成了炮彈內置真空管的研發。他們克服了兩個主要的困難,其一是真空管必須足夠小,可以放入炮彈內部;其二就是真空管必須足夠兼顧,足以承受炮彈發射的巨大沖擊力。
最終制成的真空管只有幾厘米長,能夠承受2萬倍重力加速度的沖擊,完全符合炮彈使用的要求。每一個變時引信中都裝有4個專門研制的真空管,保證了炮彈的命中率高于傳統定時引信兩倍以上。
▲ 變時引信體現了美國巨大的科技優勢
變時引信炮彈在菲律賓海海戰中第一次被裝備在太平洋艦隊的軍艦上,取得了出色的效果。這是那天日本飛行員們地獄般經歷的最后一關。
結語
6月19日,機動部隊的指揮官和船員們,以及遠在日本本土的軍部長官們,一起焦急地等待著戰斗的結果。這次計劃看似萬無一失,很多人甚至做好了慶祝的準備。
終于,有完成任務的艦載機出現在視野中,那是殘破的飛機,數量也十分稀少,一看便知道遭遇了重大損失。早晨出發的326架飛機里,有193架沒有回來,年輕的身影消失在太平洋里,失敗的陰云籠罩在活下來的人心頭。
史上最大規模的航母對戰,迎來了一邊倒的結果。隨著絕對國防圈被突破,東條英機內閣黯然下台。此后,曾憑借航空兵雄霸太平洋的聯合艦隊徹底失去了天空。
幾個月后,在萊特灣孤注一擲的行動中,驕傲的航母艦隊只能充當誘餌部隊出現在側翼,自珍珠港開始叱咤風云的日本飛行員們,則只剩下神風特攻這一種戰法了。
▲ 萊特灣海戰
在菲律賓海海戰中,美國太平洋艦隊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現代化海戰的雛形,而仍然處于舊世代的聯合艦隊,在新型武器裝備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這是一場科技與國力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