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精銳第79空突旅,為何連遭重創后,還能遍及大片戰區?

在俄烏開戰時,烏克蘭正規軍有29個現役戰斗旅,這些旅未必都是齊裝滿員,但卻大都是機械化旅的架構,因此裝備的重武器總數也相當可觀。

除了現役戰斗旅外,烏軍武裝力量構成中還有國民衛隊所屬旅團、預備役旅、領土防衛旅等,單論作戰旅的番號,即有不下70個之多。在烏克蘭進行全國總動員的背景下,上述旅基本都被激活,并逐步投入到作戰中。

當然了,由于裝備、訓練以及兵員質量的差異,上述不同類型的作戰旅戰斗力也有顯著不同。其中以現役正規軍戰斗力最強,領土防衛旅最弱,后者一般只能承擔輔助任務,無力擔當主戰角色。

俄烏開戰之后,除了新成立的極少數旅情況不明外,烏軍絕大多數的現役主戰旅都投入了戰斗,其中一大半都在頓巴斯主戰場上。目前烏軍投入的現役戰斗旅除了第36海軍步兵旅在馬里烏波爾覆滅外,其余各旅的番號一直都在前線頂著。大家或許會奇怪,難道前線的烏軍就沒有傷亡,一支部隊就能打到底嗎?

沒有傷亡,當然是不可能的——即便從烏軍自己的消息渠道來看,其每天的傷亡都在600人到1000人之間,幾天時間可能就打光一個旅了。不可能說開戰至今已經100多天了,在前線頂著的那些旅還能保持原班人馬。

實際上烏軍前線作戰部隊的番號始終頂著,然后不斷輸送兵員補給,就地參戰。

前線主戰旅出現傷亡后,一開始補充的是有訓練的后備兵員,然后是預備役人員,再然后則是領土防衛軍,實在不行就臨時征募兵員,直接送到前線。

我們以烏軍第79空中突擊旅的情況,來簡單談談這種模式的存在。

烏軍第79空突旅是其老牌精銳旅之一,前身是蘇軍時期的空降突擊第40旅。蘇聯解體后,該旅轉隸給烏克蘭軍隊,后縮編為第79空中機動團。2007年,該團與陸航第11團合編為第79空中機動旅,成為烏軍重點建設的一支精銳。

2014年東烏戰事爆發后,該旅成為最先動員的烏軍部隊之一,被部署到了戰區作戰。其中在頓涅茨克機場之戰中,該旅一部與第3特戰團等部長期堅守,成為了烏軍當時作戰的一大象征,有所謂「半機器人」之稱。

東烏主要戰事結束之后,第79空中機動旅改為空中突擊旅,實際是作為精銳步兵存在。在俄烏開戰時,第79空突旅編制有3個突擊營、3個炮兵營以及防空、偵察、支援等各種分隊,同時該旅也有本建制內或配屬的坦克分隊。其常駐地在尼古拉耶夫,但在開戰時旅隊主力部署在盧甘斯克方向作戰。

因此我們在當時尼古拉耶夫方向作戰時,發現有第79空突旅的番號;而在頓巴斯的盧甘斯克戰場上,同樣也能看到該旅。而且隨著頓巴斯戰事逐漸激烈,第79空突旅的出鏡率還非常高。

在盧甘斯克的北頓涅茨克市內,有第79空突旅的部隊;由此向西到亞姆比爾,有該旅部隊;前段時間俄軍攻下的重鎮紅利曼,也是該旅的防區;而新近拿下的斯維亞托戈爾斯克,也有第79空突旅的番號。在當年的頓涅茨克機場之戰中,第79空突旅守軍有所謂「半機器人」之稱,這名頭雖然不小,但不代表真的打不死。

實際上烏軍的第79空突旅恐怕是烏軍現有部隊中戰損狀況僅次于第36海軍步兵旅的存在了,后者是全軍覆沒,第79空突旅則是傷亡慘重,而且由于該旅多次補充,累計的戰損恐怕要比第36旅還要多很多了。

早在3月份作戰時,第79空突旅就遭到了非常不一般的待遇——俄軍使用遠程飛彈直接打擊了該旅在尼古拉耶夫的駐地,造成了不下200人的死亡,這對于該旅的后備兵員補充造成了極大的打擊。而在盧甘斯克前線的第79空突旅主力,也遇到了極為不利的局面。原本該旅是部署在盧甘斯克接觸線的正面,結果自俄烏開戰之后,俄軍攻入哈爾科夫州并一路南下。

這就使得烏軍原本在盧甘斯克東北部的正面防線難以堅守,不得不放棄,烏軍第79空突旅在這一過程中損失了不少重裝備。盧甘斯克武裝一路繳獲,一路劃Z,仗打得非常輕松。第79空突旅退保北頓涅茨克之后,自哈爾科夫南下的俄軍對烏軍整個頓巴斯集群的側后造成了嚴重威脅。

依照原先的頓巴斯戰局,其實是烏軍對僅占有三分之一頓巴斯區域的東烏武裝形成半包圍之勢,哈爾科夫方向是其在北方向的大后方,根本無需防御。

結果俄軍直插烏軍北路的大后方,而且這里直指的就是斯拉維揚斯克和北頓涅茨克城市群,烏軍不得不從正面分出第25空降旅、第57摩步旅、第79空突旅、第81空突旅、第95空突旅、第128山地旅等部,重新在頓巴斯北部建立防御。

其中第79空突旅被調出部隊前往奧斯基爾水庫東側的博羅瓦亞與俄軍作戰,以對俄軍主力的側后造成威脅。

結果在俄軍主力的反擊下,第79空突旅最終失利不得不向南撤退,防守紅利曼一線。

此時烏軍的建制其實已經被打破了,哪里能抓到部隊就往哪里填,因此在北頓涅茨克有第79旅的部隊,紅利曼這里以及以東和以西的要點也有。

當然仗打到這個地步,第79空突旅的老兵也已經減員大半了。該旅部分連隊甚至公開發布視訊表達不滿,這也是烏軍較早通過此類方式抗議的部隊。

在老兵減員之后,烏軍開始向該旅大批注入動員兵,填充編制,充實防線。

這樣的動員兵并不被第79空突旅的殘余老兵視為自己人,而是被臨時扔在了防線的最前端,一旦遭到俄軍進攻,首先死傷被俘的就是這些動員兵。動員兵傷亡后,后續還接著補充此類兵員,由此維持第79空突旅在前沿的存在。我們從第79旅被俘的兵員狀態及訪談中,也能了解到一些情況。

首先,俄軍俘虜的第79空突旅兵員中,很多人的年紀都偏大,而且也沒有受過充足的訓練,基本就是動員后發槍,帶到戰線上防御,然后死傷被俘的模式。一名在北頓涅茨克方向被俘的烏軍第79旅士兵表示:我們別無選擇,要麼被俘,要麼死亡。

另一名烏軍被俘補充兵說道,自己像午餐肉裝進罐頭一樣被填充到戰線,指揮官將他們視為下等人,扔在最前線,自己和親信下屬則待在后方。

在紅利曼方向,一名烏軍士兵抱怨:他們把我們扔進了屠宰場,4天來大炮、坦克、冰雹火箭彈不斷,我們無法用步槍去對抗大炮。他們認定我們是特種部隊,并被派到了第79空突旅,他們把我們放在最前線,已經4天了,沒有增援和補給。

一名在紅利曼投降的烏軍說道:我們發生了可怕的潰敗,超過100人被殺,許多人受傷。我們被包圍并決定投降,幾乎所有的技術兵器都毀了,食物基本吃光,反坦克武器也不好用。

以上就是烏軍第79空突旅補充兵的生存現狀了,戰線的維持其實是靠著大量此類動員兵的傷亡為代價的。

而第79旅之所以能在漫長的戰線上都維持存在,其實也是建制被打亂,臨時抓人、補人的模式了。

現在烏克蘭放開了調用領土防衛軍的限制,還會有越來越多的此類部隊被填充到戰線上,巨大的人員損失到底能維持多長時間,我們且看后續戰局的發展。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