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問起電影《灰獵犬》中「灰獵犬」號上通信小哥頭戴的那頂碩大無比的鋼盔是什麼來頭?又有何作用?
今天就來說說這款可以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頭盔
要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特殊頭盔中,美國海軍的MKII型通話員鋼盔(Mk II talker helmet) 絕對以其夸張的大尺寸脫穎而出。從二戰結束到現在,再也沒有其它國家生產出尺寸如此巨大的頭盔---它的尺寸可是一般頭盔的兩倍多!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 美國正式加入二次大戰之際, 美國海軍發現現有軍艦上的通信裝備無法與當時裝備的M1鋼盔兼容, 由于海軍聲力通話員(Sound-powered talker)明顯缺乏其專用的保護頭盔,美國海軍軍械局(USNBO)決定開始為當中會特別暴露于炮火威脅的人員開發一種專用頭盔。
于是美國海軍便委托位于密歇根州 底特律 的McCord散熱器制造公司設計, 由雕塑家兼工業設計師比弗-愛德華茲((Beaver Edwards))與他的妻子共同合作,開發出近似球形的一個巨大頭盔。整個工作于1942年在完成,美國海軍軍械局投入生產 。
1942年,《LIFE 雜志》在華盛頓設計師比弗·愛德華茲的工作室中采訪,當時他被委托為美國海軍通話員開發特殊頭盔。該組照片顯示設計師展示如何根據美國海軍的規范,將自己的想法變成切實可行的東西。還展示了其大面積防護能力,以及搭配防毒面具使用時的適用性。
1942年,第一批聲力通話員鋼盔被分發給美國海軍,并繼續生產交付。這款頭盔可以有效兼容聲力電話設備,以保持炮位與指揮間的通信(并可以使用防毒面具)。
自1942年到1945年,McCord散熱器制造公司生產超過40萬頂 MK-2 聲力通話員鋼盔供應美國海軍。
至少在每門火炮,艦橋和軍艦上的各個位置都可以裝備一頂。即便是在較小的海軍單位和登陸艇上的官兵都使用它。
1943年「艾德薩爾」號驅逐艦(USS Edsall DD-219)上的通話員
「阿拉斯加「號巡洋艦(USS Alaska CB-1)上40mm四管高炮上的通話員,攝于1945年3月6日硫磺島戰役期間
聲力通話員鋼盔不僅限于裝備海軍人員,而且其使用范圍擴大到了裝備重型火炮的其它單位(陸軍,陸戰隊,海岸炮兵等)
在硫磺島和沖繩戰役期間頭戴MK-2盔的海軍陸戰隊通話員
MK-2 通話員鋼盔采用非磁性的錳鋼制成,其形狀幾乎為球形,內里是由俄亥俄州的凡士通輪胎橡膠公司生產。
首批MK-2 聲力通話員鋼盔采用與M1鋼盔一樣的橄欖色涂裝, 隨后迅速改以海軍藍色涂裝交付。
內部由泡沫橡膠,乳膠或氯丁橡膠制成(內襯藍灰色織物),然后黏在盔體上,其形狀被設計成可完全服貼使用者的頭上。 這種橡膠內里還起到了消除回聲的作用,具有一定抗噪功能。
下巴帶是用帶有兩件鋁制調節扣的馬皮材質制作,并可以透過同時調節兩側松緊來進行配戴,使頭盔牢固。
下巴帶在兩條皮帶上滑動(圓形,用類似于當時家用縫紉機傳動皮帶的材料制成),使頭盔可以配合不同聲力通話員的下巴位置。
在皮帶的兩邊末端有鋼絲鉤,以便能穿過頭盔兩側 2.8 mm 的4個小孔而與盔體結合。
頭盔內部印有兩個黑色打印:帽檐下方為「 MK-2」,后面為「 USN」(美國海軍)。
不過這款頭盔的缺點也很明顯:特別重(1895克)。美軍到80年代方才徹底退出現役。
戰后這款頭盔也被大量出口到了采用美式艦艇的國家。然后,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荷蘭,法國,瑞典... 更參考了該盔型自行生產了變異版本
甚至在2021年3月的台灣軍艦水面射擊訓練上還能看到它的身影,算算也將近80年的東西了。
目前國際市場行情 完整品相的MK-2 通話員鋼盔 (盔體完整、內里及下巴帶齊全)價格約在 US$250美元~US$350美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