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會服從權威的命令做一些違背道德倫理的事情,不是因為其具有服從性的人格,而是當時的權威服從暗示的情景所致。服從權威,大概是每人心中的天性之一,只要情景適宜,它就會被「激發」出來——天使和魔鬼有時只有一步之遙。
如果沒有希特勒,二戰是不是就不會存在?這是一個困擾無數人的問題。可惜,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因為歷史容不得假設。臭名昭著的希特勒發動了那場被巴頓將軍稱為「狗娘養的戰爭」。作為二戰的罪魁禍首,針對希特勒的刺殺從未停止過,只是他得到了幸運女神的青睞,成功逃過的刺殺。
今天,小編向大家推薦的就是根據希特勒一生中遭遇的最后一場刺殺——瓦爾基里行動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行動目標希特勒》。
美國人拍德國二戰電影?其實早在2004年的時候,德國就拍攝了一部以瓦爾基里行動為主線的電影《暗殺希特勒》,并且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有珠玉在前的前作,為什麼導演還敢翻拍呢?因為這個導演不是一般人,他一直恪守著「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的理念,他就是國際知名大導演布萊恩辛格。
他曾拍攝過《X戰警》、《超人歸來》等商業大制作。作為猶太人,辛格對納粹德國有著天然的執念,早在1998年的時候他就拍攝了令人毛骨悚然《納粹追兇》。
▲阿湯哥與施陶芬貝格相似度很高(左為真實的施陶芬貝格,右邊是演員湯姆·克魯斯)
這一次對瓦爾基里行動下手,辛格做出了充分的準備。首先在選角上,《行動目標希特勒》的主要人物施陶芬貝格的飾演者是湯姆·克魯斯,從顏值上來看,他的側面和歷史上的施陶芬貝格側面非常像。
為了達到神似湯姆·克魯斯本人做了大量工作,他給自己制定了目標,深入理解施陶芬貝格這個角色。湯姆·克魯斯請了專門的教練從德國軍人的軍姿開始訓練,從最基本的練起。練習了一段時間,教練最終于認可了他的形象。
此外除了主角諸如卡里斯·范·侯登、沃爾德瑪·庫布斯、克里斯汀·伯克、 哈里納·雷金等一眾配角曾出演過講述二戰故事的《黑皮書》。施陶芬貝格妻子妮娜的的飾演者是在2004年廣受好評的德國電視電影《暗殺希特勒》中施陶芬貝格的飾演者塞巴斯蒂安·考奇的現實生活中的老婆。總之一句話,演員基本上是美式老戲骨。因此盡管演員們采用英語對白,但是并沒有對角色的逼真帶來太大影響。
▲這張劇照十分經典
其次在取景上,為了重現出納粹時代德國柏林,他和本片的攝影指導西格爾一同商討該如何將這樣的場景呈現在屏幕上。為了最大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重現納粹時代德國柏林,制作團隊找到了一些故事中出現的平民及建筑物,他們拍攝的地點包括前德國空軍總部(現在是財政部大樓)、坦伯爾霍夫機場(其內有一大部分建筑物曾經供納粹使用)、施陶芬堡上校曾經住過的房子以及柏林展覽中心(納粹為了1933年的世界博覽會而興建的)。
為了完美呈現影片中的最精彩片段「狼窩中的爆炸」,劇組工作人員花了大概12周來重建,為的是能夠盡量貼近史實,影片還動用了希特勒曾使用過的容克飛機。辛格的專業讓他獲得德國聯邦電影局給影片提供480萬歐元的影片拍攝資助。
▲劇組租用的二戰德軍最著名的運輸機「容克52」。
再者辛格拋棄以往好萊塢工業化和商業化元素,極大去還原真實的歷史事件。兼顧真實的同時為了避免觀眾乏味,辛格充分發揮其拍攝《納粹追兇》上的天賦,巧妙運用鏡頭,通過營造緊張刺激的氛圍,將整個刺殺過程展現的跌宕起伏,[高·潮]不斷。整部影片在觀眾面前呈現出一種沉郁的美感及張力,和1940年的經典電影一般又擁有現代動作驚悚片的步調和節奏。
▲從宣誓內容可以看出,那時納粹德國對希特勒的瘋狂崇拜
影片的開始,便是一段對納粹和希特勒來自靈魂的效忠宣誓,揭秘那個令無數德國男人瘋狂的年代,納粹分子究竟可以狂熱到什麼程度。很快畫面一轉,引出影片的主角施陶芬貝格對于戰爭以及納粹的反思與批判,為整個故事線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施陶芬貝格眼睛還未受傷。
歷史上真實的施陶芬貝格早期也被也被納粹所宣揚的國家社會主義和希特勒的「個人魅力」所吸引,并且成為沖鋒隊的成員,反對虛弱的魏瑪共和國。一戰德國戰敗時,年輕的他非常難過,他說道「我的德國不能這樣沉淪下去,如果它現在真的沉下去,總有一天一定會重新強大的。」帶著振興德國的愿景,他加入納粹并且成為一名軍官。
當希特勒采取對外戰爭的方式振興德國的時候,他對希特勒和納粹的信仰逐漸發生動搖,在戰斗中身受重傷的他認為:作為士兵我們首先得贏得戰爭(士兵的職責),當我們凱旋的時候,我們要清除家里的瘟疫(希特勒)。
事實上,德國內部一直存在反對希特勒的「反對派」。他們曾多次策劃「暗殺希特勒」的行動。施陶芬貝格對他們也有接觸,只是對于他們的暗殺行為并不認同,他對于刺殺希特勒是否能夠改變德國的未來并不確定,所以并沒有更多地參與暗殺計劃。出于士兵職責,施陶芬貝格一路拼命工作,受到希特勒嘉獎官升上校。
▲施陶芬貝格的妻子去醫院探望身受重傷的他
1943年,施陶芬貝格遠赴北非突尼斯戰場的裝甲師,他的指揮官是被譽為「沙漠之狐」的德國三大名將之一的隆美爾。也正是這樣的原因,為日后隆美爾受此牽連埋下了禍根。
同年4月,施陶芬貝格在一次激烈的戰斗中失去左手兩個手指和整只右手,左眼重傷,右眼破裂完全失明。由于無法在野戰部隊繼續服役,施陶芬貝格奉調回國。
當時德國已經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并且在目睹了東線戰場上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暴行之后,飽受戰爭摧殘的施陶芬貝格決定為國除去希特勒這個毒瘤。他曾問自己的一個朋友:「希特勒的大本營里難道沒有一位軍官能夠用槍殺了那頭野獸嗎?」他希望以希特勒死亡的方式結束戰爭,挽救德國。
▲施陶芬貝格受頒一枚銀色戰傷勛章
戰傷章共分三種等級,黑、銀、金質
▲還有一種特殊的戰傷章稱為1944年7月20日戰傷章,是希特勒為了1944年7月20日發生的暗殺事件所特別制造的勛章,上面有希特勒的簽名。
諷刺的是施陶芬貝格為了鏟除希特勒而拼命進行恢復訓練的行為得到了希特勒的贊賞,他希望所有的納粹軍官們都能學習施陶芬貝格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因此任命他為德國本土兵團的參謀長。
也正是因為希特勒的神助攻,為施陶芬貝格刺殺行動鋪平了道路。本土兵團是希特勒的預備部隊,是德國本土最后的軍事力量,也是德國最后的希望。施陶芬貝格與「反對派」實權人物本土兵團副司令弗里德里希·奧爾布里希特將軍開始謀劃除掉希特勒、接管德國政權,讓德國退出二戰,挽救德國。
▲大家在探討「瓦爾基里行動」
為此他們找到希特勒的一個bug。這個bug就是希特勒的「瓦爾基里行動」。本來希特勒為了防止內部出現叛亂而制定這個行動計劃。這個行動計劃大體是這樣的構想:如果德國發生叛亂,本土兵團將出動控制政府的各部門以及重要的無線電臺和火車站,斬斷反叛者與外界聯系并且嚴防政權落入敵手。
施陶芬貝格他們想反過來利用來誣賴支持希特勒的勢力為叛軍,進而逮捕所有的納粹頭目以及他們的追隨者奪取政權。但是施陶芬貝格他們的計劃也有一個bug,就是他們必須讓本土兵團所有將士認為自己在捍衛納粹政權而不是叛變。他們利用信息不對稱來掌控政權,關鍵就是不能讓掌握全部信息的希特勒發聲,希特勒必須死亡成為成功的關鍵。
▲計劃能否成功的最大變數就是弗洛姆
除此之外,本土兵團的弗洛姆將軍擔心計劃失敗會遭到希特勒的報復拒絕加入他們。在反對派內部,很多人也是持觀望態度,他們搖擺不定。為了穩定反對派的軍心,施陶芬貝格親自去勸說隆美爾。
▲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之一——隆美爾
1944年施陶芬貝格利用去法國的機會,密會隆美爾。但是曾今的老領導隆美爾并沒有做出任何傾向性表態,只是希望事情能夠比較順利。施陶芬貝格沒有氣餒,返回德國繼續準備。施陶芬貝格密會隆美爾的行為,給隆美爾帶來了滅頂之災。
7月20日,施陶芬貝格暗殺希特勒的行動失敗后,隆美爾被指控為謀殺希特勒的同案犯。10月14日,希特勒派人送毒藥給隆美爾,并傳達了希特勒的允諾:如果服毒,將對你的叛逆罪嚴加保密,并為你舉行國葬,其親屬可領取陸軍元帥的全部撫恤金。否則,將受法庭審判。隆美爾選擇了前者,服下毒藥了結了一生。
▲納粹三魔頭希特勒、希姆萊、戈林
時間來到了1944年7月11日,施陶芬貝格決定動手,由于當時只有希特勒和戈林兩人,希姆萊不在場。為了一舉納粹三魔頭(希特勒、希姆萊、戈林)同時殺死,施陶芬貝格放棄了這次機會。
▲1944年7月15日的歷史照片
左側為施陶芬貝格,旁邊是希特勒和凱爾特
當時公文包就有炸彈,但未引爆
7月15日,施陶芬貝格再次攜帶炸彈來暗殺,雖然這次只有希特勒一人,然而時機把握不對。7月19日,施陶芬貝格突然接到次日去地堡「狼穴」匯報工作的通知,連續兩次錯失機會的施陶芬貝格決定不論出現何種情況都要炸死希特勒。
▲影片精彩看點:大部分鏡頭都是跟著施陶芬貝格手上事關成敗的公文包,營造出緊張的氣氛。
7月20日早晨,施陶芬貝格帶著副官哈夫登中尉前往「狼穴」。這一次他在公文包里放了兩枚炸彈。11時,施陶芬貝格準時到達「狼穴」。一位負責接待的副官發現他的公文包重量異常,施陶芬貝格神態自若用「我們有很多事情要談」的話語搪塞過關。
12時過后,由于軸心國的墨索里尼要來,原定13時召開的會議被提前了半個小時。時間緊迫加上過分緊張,施陶芬貝格只組裝成功一枚炸彈。會議開始后,施陶芬貝格把藏有炸彈的公文包放在了離希特勒的腿約兩米遠的桌子下面。放置好炸彈后,施陶芬貝格借故溜了出去。施陶芬貝格走后一位軍官嫌施陶芬貝格的公文包礙事,就把它揀起來放到桌子那個厚厚底座的靠外一邊。
▲當時的會議現場平視圖
黃色正方形為炸彈
藍色是希特勒、紅色為被炸死者
正是這個看來不經意的舉動救了希特勒的命,也改變了之后的歷史。12時42分,炸彈爆炸,24名與會者中4人當場死亡。而希特勒卻死里逃生,僅燒傷了大腿、燒焦了頭髮、震壞了耳膜。
▲希特勒的褲子被炸成條狀
巨響之后,施陶芬貝格立刻返回柏林,隨即啟動「瓦爾基里計劃」。可是希特勒沒死,這個計劃即刻失敗。
18時,希特勒發表講話:「一伙野心勃勃、毫無理智的軍官企圖篡奪領導權……可天意讓我繼續為人民服務。」希特勒拘捕了7000人,并處決了其中的5000人。
▲戈林、鮑曼等納粹高官視察爆炸現場
7月21日午夜,施陶芬貝格被捕判以死刑,立即槍決。施陶芬貝格的尸體被埋在刑場附近,但黨衛軍頭子希姆萊下令把尸體挖出來焚燒,并把骨灰撒入污水中。
▲施陶芬貝格被槍決
對于這場刺殺,施陶芬貝格的行為被絕大多數德國人認為是叛國行為,因為他背叛了德國人「忠于職守」的傳統。就連當年的對手,英國首相丘吉爾,將施陶芬貝格的刺殺稱為「狗咬狗的鬧劇」。
在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去納粹運動之后,超過半數的德國人依舊沒有給予施陶芬貝格一個公正的評價。德國前總統約翰內斯·勞曾在1994年這樣說道,「不要把1944年7月20日的那些人視為英雄,而應把他們作為在矛盾中的人去理解。重要的是,對于他們的錯誤和疏忽不要視而不見。」
直到2004年,時任德國總理的施羅德為了宣傳德國本土也有反納粹英雄,為這次未遂的暗殺行動舉行了60周年紀念活動。施羅德稱贊施陶芬貝格為所有德國人做出了榜樣。
缺席多年的肯定還是肯定嗎?施陶芬貝格最終迎來了基于政治目的的肯定不得不說是一種嘲諷,他拼死去挽救德國,而后人從未真正認可他的行為。
施陶芬貝格的刺殺,注定是一場悲劇。他用所謂的「背叛」去拯救那個瘋狂了的德國。他很愛德國,可惜他熱愛的德國判處他「賣國」之罪,參與此次刺殺行動的人被詆毀成:一伙野心勃勃、毫無理智的軍官企圖弒君篡奪帝國的最高領導權。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下了這樣的遺言:「今天發生的一切,都是我的主意。作為軍人,士兵們僅僅執行了我的命令,所有的責任在我一人。我們神圣的德意志帝國萬歲。」
可笑的是,施陶芬貝格被槍斃9個月后,納粹德國徹底戰敗,希特勒飲彈結束了罪惡的一生。希特勒粉碎了政變,卻沒有改變最終失敗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