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松樹根來煉油,這是一件多麼奇葩的事啊。不過,在太平洋戰中,日本海軍卻喊出了「兩百個松樹根就能使飛機在空中飛行一小時」的口號。
似乎可以。松樹根挖出來后,經過熬制和蒸餾,的確可以提煉出一定數量的油脂。
日本海軍堅信,用松樹根熬制出來的松油,再配上一定比例的酒精,就可以讓飛機起飛了。
于是,老人、小孩以及婦女齊上陣,大家一起撿樹根、挖樹根,一場轟轟烈烈的「松樹根運動」就這樣展開了。
關于這場運動的后續并不見諸記載。可以想象,考慮到提煉方面的困難,「松樹根運動」多半是黃了,由松油煉成的劣質汽油也沒有真正用于軍艦飛機。
「松樹根運動」看似荒誕,背后反映的卻是日軍的「油荒」。
1944年,日軍被美軍海上封鎖后,無法得到東南亞殖民地的原油,一下子就陷入了石油危機。無奈之下,海軍的高層們只好奇思妙想,拍腦袋想出了用松樹根煉制汽油的主意。
事實上,不僅是海軍,日本的陸軍也面臨著缺油的窘態。早在1940年,日本已陷入了中國戰場的泥潭,無法自拔,石油供給更是難以補充。盡管日軍當時有兩年的石油儲量,也無濟于事。日本石油公司調查部長大村就說:
在滿洲地區已經很難找到石油,應立即到南方尋找油田,于是,日本的軍部將石油資源視線轉向東南亞。
對于日軍來說,缺油是普遍存在的,而海軍和陸軍的內斗更加劇了這種情況。
一直以來,陸軍掌控更多話語權,海軍處于從屬地位。這就決定了,日本可以使用的石油資源只有很少部分能夠到達海軍的手中。
從整個二戰來看,日本一直是缺油的。日本國內幾乎沒有石油資源,或者說石油產量極低,而受限于資源制約,又無法像德國那樣大量地人工合成燃料。
怎麼辦?只能依賴進口。當時日本的石油供應95%依靠進口。這95%中有70%從美國進口。毫無疑問,美國是日本石油供應的大頭。
事實上,在二戰開始后的相當長的時期內,美國一直對日奉行綏靖政策,在禁售和出口之間左右徘徊。但又挨不住高額的利潤,時不時對日瘋狂出口。對于日本來說,從美國運來的油品價格便宜,品質也比普通的煤化油好得多,他們倒也樂于接受。
據統計,1937年日本僅從美國進口原油就花掉了7.31億日元,占全年預算的1/4。一定程度上講,日本之所以瘋狂,也有美國的一份「功勞」。
有賴于進口的原油,加上日本占領東北后,加快建設煉油廠,基本上可以解決戰爭所需的石油供給。
但是到了1940年后,一切發生了改變。
在歐洲,希特勒打敗了很多歐洲國家,國際局勢發生急劇變化,德意日還締結了同盟條約,使得美國的戰略地位一下子受到了挑戰。
美國不可能無動于衷。在亞太地區,它采取了三項措施:一是援助中國抗戰;二是加緊對日本經濟制裁;三是開始與日本談判。
在經濟制裁方面,美國廢除了日美通商航海條約,嚴格控制,甚至禁止對日本石油出口,這使得日本的危機感大大增加。受到刺激的日本人,則走向了孤注一擲的深淵。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空襲珍珠港,而珍珠港事件只是日本攻打歐美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搶占石油資源的首戰動作。
對于日本來說,這似乎是比較可行的。
一方面,隨著歐洲諸國忙于反法西斯,殖民地逐步成了防御的薄弱地帶;另一方面,東南亞殖民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尤其是荷屬東印度是石油寶庫,年生產量約800萬噸,僅此一地便可滿足日本的石油所需。
很快,日軍加速南下,泰國、緬甸、馬來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殖民地)相繼淪陷。日軍也從這些地方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石油,通過占領東南亞來增加石油儲備的計劃眼看就要成功了。
不過,美國也不能坐視不管,更何況有珍珠港之恥,便派出艦艇部隊打擊日本,目的就是要切斷日本的海上運輸線。至此,太平洋戰爭走向了另一個階段。
由于海上運輸線被切斷,石油供應難以保證,導致后期在空戰和海戰中處于弱勢地位,日軍的日子徹底難過起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日本戰敗投降。就連東條英機了結自己的性命,開槍兩個小時后,救護車也才到達他的住宅。畢竟,當時美軍要找一個不缺油的救護車實在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