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聯女兵那麼多,為何德國卻直到投降,也不讓女人上戰場?

在人類的傳統觀念當中,戰爭的主角一向都是男性。前蘇聯女作家阿列克茜葉維契的著名紀實小說《戰爭中沒有女性》,在很多情況下都被解讀成為一句名言——戰爭讓女人走開——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還有同名的影視作品被搬上大屏幕。

即使在古希臘神話中有著英勇善戰的亞馬遜女戰士,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千古佳話,但在現實當中,女人都是殘酷戰爭下的犧牲品,是征服者的勝利品,或者是歌頌英雄詩篇中陪襯的綠葉。男人眼中她們真正該做的就是當個好妻子,生兒育女料理家務。

■木蘭從軍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但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并不是真實的歷史。關于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并無確切記載。

然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管男人們多麼地百般不愿,面對這場史無前例的龐大規模戰事,遍及全球的戰場,巨大的人員傷亡,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只靠男人已經無法將戰爭進行下去。

二戰各主要參戰國幾乎都動員了女性參與戰爭相關的工作,而當人員缺口進一步擴大時,有些國家甚至將女性送到了軍事崗位上。在盟軍一方,女性接過了通信、防空、機關辦公等工作,她們屬于作戰部隊的輔助單位。而在蘇聯,女性則表現得更為突出,在新社會形態的婦女理論指導下,很多女性直接拿起武器投入了戰斗。蘇德戰場上活躍著大批紅軍的女兵、女狙擊手、女坦克手、女炮兵、女水兵和女飛行員。在軸心國占領的區域,特別是南斯拉夫和法國,也有婦女拿起武器投入到戰斗中。

■二戰中的蘇軍女狙擊手英姿。戰爭期間有超過80萬蘇聯女性加入武裝部隊服役,近20萬人獲得勛章,其中89人榮獲蘇聯英雄稱號。

但和以上廣為人知的形象相比,第三帝國時期的女性形象則較鮮為人知,人們在高談闊論戰爭時似乎總是忽略了德國的另一半。事實上,德國高層為保持他們的戰爭機器順利運轉動員了大量女性。到戰爭末期,軍事崗位上服役的女性輔助人員多達50萬名,這還不包括在后方為軍事工業和交通郵政系統工作的數百萬女性勞動大軍。只是 德國人始終堅持著一個底線——即使前線情況再無可救藥,即使整個國家戰敗投降,也不能將女性直接投入一線戰場。因為陽盛陰衰的德國人在骨子里堅持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男人連女人都保護不了,連女人都需要上戰場,那麼這個國家已經完蛋了。

公允的講,和所面臨的戰爭壓力相比,二戰中的德國人始終沒有完全開發出他們的女性勞動力。在把女性帶到非傳統崗位上時,德國當局總是表現出疑惑和猶豫不決,只有當人力問題變得不可解決時,他們才帶著矛盾的心理和佯裝的熱情把「本屬于男人的工作」交給女性。把這單純歸結為德國元首希特勒個人對女[性·能·力]的「狹隘認知」顯然是不客觀的,因為國社黨作為一個民族主義的政黨,無論是作為政治手腕也好還是真正的狂熱信仰也罷,它的政策總是傾向于傳統和民族文化,所以能夠迎合廣大的德國民眾。而對于傳統的德國婦女角色,沒有什麼比德皇威廉二世的三個K更能概括它了,即「教堂(Kirche)、廚房(Kuche)、孩子(Kind)」。

■在德國人的文化傳統中,婦女的角色是生兒育女,操持家庭內生活,而不是外出工作。

盡管極力掩飾,但是通過一份希特勒與德國婦女協會領導的講話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在女性政策方面他仍是個不折不扣的傳統主義者:「 只要我們的男性還健康有力——這正是我們國社黨人所希望的——在德國的土地上就絕對不會出現女兵營,也不會有什麼女狙擊手。這根本談不上女權,恰恰相反,這是危害女權。婦女所蘊含的勞動潛力是極其廣大的,婦女們永遠是男性在工作上和生活上最忠誠的伙伴。

有人總對我說:‘你是想讓女人們遠離工作。’不,我只是給你們描繪一個更偉大的前景: 人人能成家,家家都得子,孩子才是我們民族最需要的。如果現在我面前站著兩個女人,一位是學識淵博的女法學家,另一位則是生養了五六個甚至七個健康孩子的母親,以我們民族永恒的價值觀來講,那位生養多個孩子的女性無疑對我們民族的未來貢獻更大,功績更多!」

在1932年,國社黨正是憑著這樣的宣傳,憑著為200萬「過剩婦女」找到丈夫、為男人找到工作的許諾贏得了大量女性選民的選票。1933年,帶著「給所有男人工作」的承諾上台的國社黨通過強制立法解雇了所有丈夫在政府工作的婦女,35歲以下的婦女不能獲得長期職位,已婚的女性醫生和公務員被強行解雇。1936年6月起,婦女不得再擔任法官和檢察官。同時,德國當局還發放婚姻貸款鼓勵女性放棄工作,對此戈培爾表示:「讓婦女從公共生活中走開,是恢復她們既有的榮譽……」

■第三帝國時期的一個模范德國家庭:男主人擔任政府公職,女主人操持家務,并生育了7個子女。

唯一能令這些德國傳統婦女思想做出變通的,就是完全的實用主義,國家的需要就是命令,哪怕這些命令實際上是完全前后矛盾的。從1936年「四年計劃」開始實施起,重整軍備和國防軍的重建導致社會勞動力開始短缺。于是,一系列限制婦女就業的政策紛紛被放寬或解除。政府為婦女進入工作市場還將1938年專門設立為「服務年」(Dienstjahr),向希望工作的婦女提供幫助。這時候,德國官方的宣傳口吻變成了婦女在辦公室和工廠工作將更加幸福。

雖然預先頒布了這樣或那樣的法令,但是只要戰爭還未到來,國社黨仍然不愿打破他們心中的理想社會圖景。奧地利和捷克的順利兼并使希特勒確信,戰爭不再會是曠日持久,而是速戰速決。那些促使女性去工作的措施還多為志愿而非強迫,沒必要如此迫切地去開發女性勞動力。例如,對青年男性來講,加入帝國勞工陣線(RAD)進行勞動從1935年起就變成了強制義務。而RADwJ(帝國勞工陣線的女性分支)直到1939年都是自愿加入,對青年女性來講直到戰爭開始后加入RAD才宣布成為義務,但即使這一點也從沒有被貫徹落實過,在德國60萬適齡女性中,只有15萬加入了RAD。

■1940年德國擊敗法國后,在巴黎街頭列隊行進的德國國防軍女性輔助人員。

當德國發動全面戰爭以后,官方開始把婦女納入為戰爭服務的軌道,其婦女政策再次發生轉變——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通過立法要求所有婦女到就業辦公室登記。按性別進行分工的規則消失了,婦女進入建筑部門、軍工廠、船塢和鑄造廠工作。宣傳部門開始宣稱「婦女不僅是民族永遠的母親,而且是男子工作和打仗的戰友」,希特勒開始贊揚婦女「帶著鐵的紀律加入到戰斗的德國團隊中」的行為。

隨著戰爭的進行,第三帝國對女性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大,1941年10月發布的一條法令要求所有在帝國勞工陣線服務的女性,在6個月的規定期滿后再延長6個月。這期間,婦女要進行社會服務,諸如在醫院照看病人,幫助多子女家庭照看孩子。1943年1月,政府要求所有未育的17到45歲女性前往勞動局登記,到6月有150萬婦女注冊登記,所有勞動者中女性的比例從27%上升到了32%,而到當年年末已有大約785萬女性工作于為戰爭服務的領域。

■1944年參加培訓的德軍女性輔助人員,屬于第4高炮師。

1944年7月22日,為了榨取最后的勞動力,德國婦女的征召年齡被延長到50歲。1944年11月29日,德國政府下令組建「國防軍輔助軍團」(Wehrmachthelferinnnenkorps),目的是以15萬名女性來替換陸海空三軍地面部隊中某些特定崗位的男性,再把后者送到一線作戰崗位。這些女性成員的工作崗位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作為電話接線員、電傳接線員、無線電接線員、速記打字員、辦公室助理和信使;

2.在德國防空部隊中擔任偵聽服務、飛行監視服務、飛行報告服務、氣象服務、戰斗機控制服務和防空服務;

3.在高炮部隊的對空防御中,操作探照燈或作為高射炮輔助裝置的輔助操作人員

4.在軍事醫療服務中,擔任德國紅十字會和其他慈善組織的志愿護理人員。

■德國空軍的女性輔助人員在野外使用聽音器,監聽盟軍戰機的動向。

直到帝國行將毀滅的1945年3月,希特勒終于打破了「有幼兒的已婚婦女、老年婦女以及中間階層的婦女」這條他認為不適合投入工作者的底線,決定再把80萬主要由婦女構成的勞動大軍投入到軍工企業中,并認為「現在勞動力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無論是已婚婦女還是未婚的婦女,必須把一切人力投入使用」。和那些戰爭末期德國高層的孤注一擲和奇思異想一樣,這條命令最后不了了之。

雖然第三帝國意識形態中的婦女地位是如此傳統和反現代,但是「生存空間」這一最高目標,戰爭壓力下迫切的現實需求,恰恰讓他們將德意志女性推到了一個與他們夢想中背道而馳的地位。女性們接過了非傳統的工作,接過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從而實現了自我價值,體現出對德意志傳統而言非凡的現代特征,這無疑具有一定的諷刺性。不過德國即使到戰敗的最后一刻,也沒有允許女性走上一線戰場,因為他們深知如果這個國家連男人們都拯救不了,還能依靠女性嗎?

■二戰當中有超過50萬名德國女性曾短期或長期擔任國防軍輔助人員,其中一半以上是志愿者。即使會面對危險的工作,但她們從沒有走上一線戰場作戰,這是德國人的底線。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