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航母的蒸汽彈射器,是抄襲的二戰德國V1飛彈發射架?
早在二戰爆發之前,德國科學家就已經在進行各種飛行炸彈的相關科研工作。二戰初期,德國空軍資助了數款精確攻擊彈藥的研發項目,比如亨舍爾公司的Hs-293無線電制導炸彈,卻并不熱衷研制用于地對地攻擊的巡航飛彈。
1942年4月底,菲澤勒公司的工程師羅伯特·呂塞爾(Robert Lusser)完成了P-35「愛爾夫特」飛彈的初步設計,它其實就是V-1飛彈的前身。
雖然雷達波或無線電操控系統起初都是備選導航方式,不過由于盟軍已經研發出電子對抗手段,德國人在V-1采用的是以陀螺儀為基礎的慣性制導方式。
■保存至今的V-1飛彈實物圖,這是一款劃時代的武器。
隨著戰爭進入1942年,盟軍對歐洲大陸軸心國控制區的戰略轟炸行動開始愈演愈烈。從3月起,英國空軍開始系統地派出重型轟炸機群空襲德國,希特勒迫切需要一種有效回擊英國的手段。
由于此前德國空軍推遲了亨克爾He-177轟炸機的研發進度,當時德軍編制內還沒有一支重型轟炸機部隊。此外,德國陸軍也已經開始實施A-4彈道飛彈計劃(即著名的V-2飛彈),這對德國空軍在戰略轟炸領域的壟斷地位形成了挑戰。德國陸軍宣稱這種新型飛彈可以幫助洗刷德國空軍在1940年英倫空戰中遭遇的恥辱,以此來說服希特勒獲得更多的相關支持。
面對如此境況,以戈林元帥為首的德國空軍感到了莫大的侮辱,為了維護在元首心目中的地位,德國空軍高層決定大力推進自身的戰略武器研發進程。
因此,德國空軍的巡航飛彈項目于1942年6月19日被正式批準,P-35「愛爾夫特」飛彈被更名為如雷貫耳的V-1飛彈,這是世界上第一款成功投入實戰并大規模量產的巡航飛彈。
■V-1飛彈的發射架長達數十米,具體長度根據發射場地情況的不同而變化,一般為50-60米長,由數段材料拼接而成,每段長度約6米,中間用螺栓連接。
V-1飛彈是德國各家高科技公司通力合作的產物。阿耳弋斯公司負責研發間歇燃燒式噴氣發動機,發動機的型號被新命名為「阿耳弋斯109-014」。飛彈的制導系統由柏林的阿斯卡尼亞公司(Askania)負責,該公司此前一直在為德國空軍的其他飛彈項目研制慣性制導系統。
萊茵鋼鐵-博爾西希公司(Rheinmetall-Borsig)則為V-1飛彈發明了一種長達50米的軌道發射架,用一臺火箭助推滑橇幫助飛彈飛上天空。
第一枚V-1飛彈在1942年8月30日正式完工,它在許多方面都已經不同于P-35「愛爾夫特」飛彈的最初設計,包括用一個方向舵取代了原設計中的雙垂尾。經過優化的「阿耳弋斯」間歇燃燒式噴氣發動機于9月定型,并隨即展開飛行試驗。
當引擎遇到的各類問題都已被解決時,位于佩內明德(Peenemunde)西面卡爾斯哈根(Karlshagen)的德國空軍測試機構立即組織了首次飛行測試,此地距離V-2彈道飛彈的測試基地很近。
10月28日,一架Fw-200轟炸機攜帶V-1進行了第一次不點火飛行,試驗表明該型飛彈的外形設計非常出色,空中飛行姿態非常穩定。12月10日,V-1飛彈進行了第一次點火試驗,試驗彈編號為Fi-103V7,「V7」代表它是第七號試驗彈。
■位于法國錫拉科特的V-1飛彈大型發射碉堡示意圖,火車將部件運到碉堡內部組裝,德國人依據地勢沿著坡道修建了一條發射跑道,比起發射架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其方向直指倫敦。
萊茵鋼鐵-博爾西希彈射器的測試地也位于佩內明德,測試發射軌道沿波羅的海海岸指向東方。飛彈彈射器在1942年10月20日進行了首次試驗,試驗彈是一枚按照真實飛彈外形制作的水泥彈。
隨后,測試機構又對安裝了「阿耳弋斯」發動機但沒有安裝彈翼的飛彈彈體進行了測試。1942年12月24日,Fi-103V12號飛彈進行了首次點火發射試驗,這枚飛彈在空中飛行了大約一分鐘,墜入波羅的海之前飛行速度達到了每小時500千米。
由于V-1飛彈的研發時間非常緊張,飛彈彈體、發動機、導航儀和彈射器的測試是同時進行的。這種研發方式也給飛彈帶來了一些明顯問題,一旦試驗中發生墜毀或試驗失敗的情況,設計人員常常無法搞清出現的問題究竟是由哪個子系統導致的。
由于萊茵鋼鐵-博爾西希型彈射器存在缺陷,德國人不得不讓赫爾穆特·沃爾特·韋爾克(Hellmuth Walter Werke)在1943年初又研制出一種半管型彈射器。
沃爾特設計的彈射器使用一臺汽油發電機作為動力源,使用一種混有T物質(過氧化氫)和Z物質(高錳酸鈉)的火箭燃料。
這種彈射器的運行原理和現代航空母艦上采用的蒸汽彈射器非常相似:高壓氣體被推入發射軌道盒內的一根鋼管里,這根鋼管將推動一個與飛彈底部相連的活塞。發射時,飛彈將從面向目標的數十米長的斜坡起飛,以110米每秒的速度向斜上方射出。
■V-1飛彈發射架的運行原理與現代航母上的蒸汽彈射器類似。不過并不能說英國人發明的蒸汽彈射器在原理上抄襲了德國人,因為采用高壓氣體彈射飛機的裝置早在一戰之前就已經被美國人發明出來了。
截至1943年夏末,V-1的研制工作已經取得很大進展,德國空軍開始計劃啟動大規模生產。德國人最初計劃在1943年8月啟動該型飛彈的量產,以便德軍能在1943年12月15日動用5000枚V-1飛彈發動對英國的攻擊,可是這個設想往后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44年6月才實現。
回顧起來,考慮到V-1飛彈較低的研發、制造和部署費用,它確實是一種遠比V-2飛彈更為有效的武器。可笑的是,正是因為V-1飛彈更為容易遭到攔截,才促使盟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嘗試對抗它,不僅對V-1實驗基地、制造廠和發射場地發動了規模浩大的轟炸行動,還不遺余力地在倫敦、安特衛普和列日進行了激烈的防空作戰。
■盟軍士兵在查看被破壞后的V-1飛彈發射架。
毫無疑問,V-1飛彈作為一款劃時代的武器,獲得了很多軍事模型愛好者的青睞,它最為引人注目的不是飛彈本身,而是長達數十米的發射架。如果只有V-1飛彈彈體,總覺得很單薄和小氣,只有配合巍峨的發射架,才能完整感受那種威震歐洲戰場的氣勢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