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統治了地球1億7千萬年,卻沒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為什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博物館見過 恐龍化石,它們是 恐龍的骨骼經過上億年的沉積石化后的產物。當你看到 成百上千塊的由恐龍化石拼接而成的恐龍標本時,你可以想象它生前體型多麼龐大。
恐龍這種 史前生物在2億年前的 第五次生物滅絕后 幾乎沒有天敵,成為統治原始地球的霸主。結果因為 6500 萬年前一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引起翻天覆地的地質災難, 所有的恐龍都死于這場浩劫。這之后出現的人類成為了地球的主宰,恐龍明明很強大,為什麼沒有逃過一劫?事情還得從它生活的時期說起。
恐龍時代是 如何開始的呢?恐龍沒有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還是因為基因的問題?和用600萬年就進化成高等智慧的人類相比,二者存在哪些 進化差異?讓我們翻越歷史的時間軸,揭開恐龍進化的奧秘。
恐龍作為生活在中生代的霸主,統治了地球1億7千萬年,已于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為何沒有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
恐龍時代伊始
恐龍時代的開始要從2億年前的 三疊紀 - 侏羅紀生物滅絕事件說起,從記載來看,這已經是地球的第五次「重啟」了。那個時代是海洋生物的天下,由于 火山的大規模噴發,產生大量的有毒氣體、二氧化碳,導致海水酸化,生活在 水中的動植物幾乎死去了一半。
其中一部分 生存適應能力較強的鰭類生物,艱難爬上了岸, 進化出了四肢和爪子,有一些成為了 恐龍的始祖。正所謂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自然會把不適應生存環境的物種淘汰抹殺,留下經得住殘酷考驗的強者。
經歷了第五次生物滅絕之后,那部分爬上岸的生物進化成了爬行動物。為了在陸地上生存,它們 進化出了尖銳的牙齒撕咬獵物,發達的四肢用以奔跑和逃生。 始盜龍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是出現很早的一種 雜食性恐龍,是一種很原始的恐龍,能夠兩足行走,前肢短小,奔跑速度極快。
三疊紀被稱「恐龍時代的發端」,和始盜龍同時代的恐龍還有 南十字龍、 埃雷拉龍,這些原始恐龍的出現 為之后侏羅紀、白堊紀恐龍種族的空前繁盛和統治地位奠定了基礎。
中生代的白堊紀是恐龍最繁盛的時期。白堊紀是距今1.35億年到6500萬年的一個時期,雖然大家一說到恐龍會聯想到「侏羅紀」時期,但事實上 白堊紀時期的恐龍物種更多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恐龍,比如 霸王龍,它是恐龍界的明星,是一種兇猛的大型獸腳類恐龍。
還有 禽龍,一種大型 草食鳥腳類恐龍。 三角龍,一種長著巨大頭盾和鋒利頭角的草食性恐龍,容易讓人聯想到現代 犀牛,說不定它是現代犀牛的祖先。
到了白堊紀末期,這些行走在原始叢林的大型生物,以及往來于淺海和近岸覓食的海生爬行動物,滑翔于天際的 翼龍。這些和諧的景象在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后,都成為了泡影。
恐龍統治地球的時間橫跨三個時期, 長達 1億7 千萬年,卻沒有進化成高等生物,也無法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在浩劫中求得生存,究竟是何原因?
恐龍的生存環境
生存環境 的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
大多數恐龍長期生活在一個穩定正常的生存環境中,溪流和叢林交織在一起, 充沛的降雨、熱量以及光照使地球上生長著 高大的原始森林和茂盛的灌木。直到突如其來的滅頂之災導致大量死亡。
科學家根據對當時動植物化石的研究,發現 白堊紀末期的地球, 大氣層密度和厚度遠遠超過現在。所以推測出當時的地球正在經歷一次 大規模的火山噴發。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地質學家在 北極圈的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 水杉為主的化石樹林,由此推測 極地曾經也是熱帶動植物生活的樂土。
既然極地都曾生長著水杉這樣的地理「活化石」,那證明 過去的地球整體是一個溫暖濕熱的生存環境, 地表總體比較平坦,高緯和低緯地區的溫差極小,不像如今的地球,赤道地區和極地地區的溫差最高可以達到80-100℃。
濕熱環境的動植物有著怎樣的特點呢?我們可以參考今天的 剛果雨林和亞馬遜叢林。 植被茂密,陸地間循環旺盛,大型食肉動物幾乎沒有天敵。自然環境是一個地區物種賴以生存、繁衍種族的重要條件,缺少了其中一環,或者人為的干擾,對動植物都可能帶來滅頂之災。
經過了小行星帶來的地球大毀滅之后,大量的塵埃散布到空中,形成 塵埃云,地球先是陷入遮天蔽日的熱量稀缺的狀態,接著是植物的大批死亡,接著是動物, 地球開始進入一個寒冷干燥的時期。
但生活在濕熱環境的恐龍 無法適應這種氣候。在白堊紀晚期開始有一些 小型哺乳動物的出現,它們 進化出了能夠調節體溫的熱血體質,所以幸存了下來。恐龍沒有進化出羽毛。也沒有進化出調節體溫的能力,它只能在寒冷的氣候中逐漸死去。它沒有進化成高等生物,和它的基因也有關系。
基因差異
基因差異的影響也是一個因素。恐龍的基因中 缺乏團隊合作, 這一點卻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高等智慧的產生需要 大腦的成熟發育,而 大腦成熟的發育需要更有營養的食物。如何才能產生保證生物生長發育,包括大腦發育的營養物質呢?那就是 發展農業。
但農業是一個 集體協作的概念, 需要勞動和付出,需要文明的產生,這些和恐龍無關。恐龍生活的時期植被茂盛,生態環境非常原始,完全靠天吃飯。一場大雨之后吃掉的草類就能生長出來。
恐龍界弱肉強食,沒有合作可言。而原始社會草類等被子植物的進化是 非常緩慢的,這也意味著它不能提供恐龍更多的營養物質,也就不能促進食草類恐龍大腦的發育。
恐龍的四肢發達,活動量很大,但 消耗往往大于攝入所需能量,所以 沒有足夠的營養供給大腦,也就不能實現進一步發育和進化。那些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產生進化,如果過去的人只是攝入缺乏營養的物質,那也不可能發展成高等生物,成為地球的統治者。
恐龍與人的進化差異
恐龍和進化出高等智慧的人類相比,二者存在哪些 進化差異呢?事實上,恐龍生活的環境要比人類生活的環境更加安穩和舒適。
恐龍就像是如今生活在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動物,生活在雖然原始但是自然資源富足的條件下。 幾乎沒有天敵,不需要為了抵御天敵進化出各種技能,修建防御措施。而且恐龍的前肢退化嚴重,特別短小, 不具備動手能力。
人就不一樣了,人相比于體型更大、更有威脅的野生動物,他們需要不斷進化, 利用人的智慧求生。人類認識并利用火驅散動物,烹煮食物。打磨石器狩獵,獲取富含能量和營養的肉類。
動手和動腦 需要消耗能量,這也促進了原始社會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人類開始產生文明。人的創造力在長期的勞動和開發越來越強,最終成為 擁有高等智慧的生物。而恐龍只是一種反復進食、依賴環境的捕食者,它的大腦幾乎沒有進化。
常常說頭腦越用越靈活, 人類從人猿演變而來,離不開創造和勞作。恐龍雖然盛極一時,但居高自傲,不思進取,最后化石。生存也許很難,但并非一直很難,進化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