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之重器,航空母艦每次出征都會有海上戰斗群作伴,為它提供遠中近全面立體防御———空中有預警機和戰斗機時刻警戒,海面上有護衛艦、驅逐艦、巡洋艦為它保駕護航,海底還有核潛艇潛伏待命。
即使外圍防御全部被突破,航母憑借自己厚重結實的甲板也能扛住敵軍好幾發飛彈的直接攻擊。
航空母艦征戰遠洋,是當之無愧的海上巨無霸,用各種先進的人造物都難以將它擊沉炸毀。航母擁有大敵當前也面不改色的底氣。但如果航空母艦面對的是大自然呢?
航空母艦執行任務時難免會遭遇極端天氣,那麼,這種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海上超級武器是否有能力硬剛得住台風和海嘯的沖擊?
早在八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航空母艦就多次跟台風較量。
1945年6月5日,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第一特混艦隊進入沖繩島海域,準備進攻日本本土。忽然,一陣17級台風襲來。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元世祖忽必烈當年率領蒙古海軍遠征日本的時候也是遭遇強風作亂。
頓時,海面上掀起五十米高的海嘯。片刻之間,美國艦隊的兩艘大型航母,6艘輕型航母全部報廢。
這還不算最狠的。在此之前,台風年年有,但敢于親身挑戰台風的唯有美國海軍上將威廉•哈爾西一人。二十世紀十四年代,二戰步入尾聲。見識過現代武器強大威力的人類越來越不服大自然,逐漸萌生出了硬剛天災的瘋狂設想。而這位哈爾西上將就是第一批親身實踐者。
1944年12月,哈爾西奉命率領第三艦隊在菲律賓海域援助麥克阿瑟部襲擾日軍機場。一天,他在給輕型驅逐艦加油,突然接到總部傳來的消息說台風「眼鏡蛇」有可能會經過艦隊所在海域,讓他注意避開。
哈爾西畢竟是美國人,見過颶風龍卷風,就是沒有見識過台風。哈爾西正琢磨著想會會台風呢,沒想到它自己就送上門來了。
12月18日,哈爾西的艦隊駛入呂宋島以東四百八十千米的一片海域。艦船開始搖晃,手下勸切爾西撤退,但他不把危險看在眼里,不緊不慢地讓手下繼續給艦艇加油,保持編隊前進。
哈爾西的決策直接把艦隊往台風眼里帶。眾所周知,台風風力最強大的位置是風眼周圍的云墻區,也叫眼壁。 當時,海面風速達到了驚人的每小時160千米,平均浪高超過21米。台風內部的景象猶如末日一般,暴風裹挾著上萬噸的海水接連掀翻了好幾艘先行艦艇。這也是哈爾西第一次見識到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那點破銅爛鐵有多麼的不值錢。
哈爾西所屬艦隊的航空母艦由于艦體搖晃劇烈,導致艦載飛機互相碰撞,146架飛機當場報廢。所有艦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輕則入水過多導致發電機失靈,船體隨波逐流,重則直接傾覆。
在這場與台風的較量中,美國海軍有三艘驅逐艦直接被淹沒,九艘傷勢過重搶救無效。蒙特利爾號和科本斯號兩艘航空母艦機庫嚴重起火,好在及時返回珍珠港海軍基地維修,暫時保住了生命。最為可惜的是,有800多名海軍官兵因為哈爾西的狂妄決策而葬身大海。
總司令尼米茲這時才看清了哈爾西這個人洋裝雖然穿在身上,但內心卻是日本心。哈爾西執意把艦隊往坑里帶,憑借一己之力就干掉了美國海軍十幾艘艦艇和上百架飛機,日本天皇給他頒發個旭日章都不過份。換成日本聯合艦隊,都不知道要打多久才能打出這麼漂亮的戰績。
據說,當年那場台風把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都給掀瘸了,攔腰掰折變成一個橫著的V字形。
從哈爾西的經歷可以看出,人類科技在大自然面前似乎是不堪一擊的,即便是海上鋼鐵巨獸也得服軟。
但從世界第一艘航母下水至今已經過去快一百年了,二戰時期的航空母艦嚴格來講其科技水平還處于該領域的早期。而現代航母裝備核動力系統,速度更快,排水量更大。若是換成現代航母,還能否跟台風一決高下呢?
對于台風,依現代的科技還不能夠講「阻止」或「消滅」,只能說「規避」,即減少其帶來的損失。規避台風的第一步是預測台風。在航空母艦預警系統中,有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叫做氣象預測。航空母艦接收氣象雷達傳來的信息,預測出海時可能遭遇的極端天氣,并敬而遠之。
台風的移動速度很快,16級台風可達到每秒50米。萬一雷達出錯,航空母艦甩不掉台風該怎麼辦?
從二戰時期艦艇挑戰台風的經驗可以看出,台風海嘯襲來對航母造成的破壞分為兩種形式: 一是吹斷艦橋,二是將艦載機刮下海。而現代航母在設計時,一般會在主艦橋的正下方留有一個備用艦橋。艦橋塌了及時更換即可補救。
艦載機就更安全了。航空母艦內置起降器,可以把甲板上的飛機收入內部機庫。尼米茲級航母可以做到一分鐘升降一架飛機,四個升降器同時啟動,不到十分鐘就可以把四十架飛機收進航母肚子里。
現代航空母艦的甲板和船體是分層焊接結構,不像二戰焊幾個鋼梁就出廠下水的那種。航母的轉向機動性能卓越,航母水下部分有個叫做減搖鰭的東西,像一對翅膀一樣,可以根據浮力平衡船身。減搖鰭由計算機自動控制,遇到大風大浪時可以精確地矯正船身。
航母除了有魚鰭之外還有魚鰾。航母的「魚鰾」是壓載水艙。這個裝置位于航母的最下面,當船往左邊翻時,右邊的艙門就會開閘進水,使船身左右平衡。
有如上這些高科技加持,并不是說航空母艦就可以橫行大海所向無敵了。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高度在18米左右,如果遇到高度超過二十至三十米的「瘋狗浪」,那麼航空母艦還是得下去喂魚。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台風和海嘯過后往往會伴隨著次聲波的釋放。風力越強勁,次聲波的能量也就越強大。 1890年,一艘名為馬爾波羅號的船神秘失蹤,當人們再次發現它時,船沒壞,東西原封不動,但船員卻全死了。后人推測,這是海上台風引發的次聲波洪流所為。
人類暫時沒有任何可以有效抵御次聲波的科技。想要徹底戰勝大海的力量,航空母艦專家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